且思且行共成长,11月6日采小四年级语文备课组举行常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袁娇老师执教《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杨娟老师执教《精卫填海》。
神话故事以其神奇的想象力,夸张的语言表达,构筑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阅读这类文本,了解故事内容,讲述故事情节,体会想象神奇是学习重点。在学习《盘古开天地》一文时,袁老师首先引导学生质疑课题,在质疑中引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快速有效,直指语文要素。然后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为插图找到对应段落,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再借助“山型图”的图表范式,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围绕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一语文要素,袁老师的设计层层递进,路径清晰:朗读——给插图排序——抓关键词概括,切实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有效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文中的插图以及鱼骨图和流程图等多种形式的图示成了学生的学习支架,这些支架符合四年级小学生的具象思维特点,是符合学生学情的有效支架。
《精卫填海》是我国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选自《山海经》。课文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塑造了坚韧、执着的精卫形象。杨老师首先以“看图猜故事”的小游戏为导入,引出《山海经》,带着孩子们了解了中华文化古籍,这样一改学习古文枯燥无味的现状,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积极性,让学生能自觉的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接下来的生字认读、书写环节,杨老师稳扎稳打,孩子们也学得扎扎实实。文言文重在朗读,杨老师利用层层递进的朗读帮助孩子们熟悉课文、读好课文,最后熟读成诵。文言文学习的任务前置与课上的“花式”诵读就尤为重要,既能帮助学生读出韵味,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自主学与互相学配合,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本次的教研活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也为老师营造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的良好互动氛围,更为如何上好一节课积累了经验,相信随着教研活动的持续开展,采小老师们对生本课堂、灵动课堂的意识会更加的落到实处。
(撰稿:袁娇 摄影:语文备课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