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 ①教育学最基本的原则是:对人性的理解。请试着概括一下古今中外对人性的理解有哪些发展和变化?在我国,有孟子的“人性善”观和荀子“人性恶”观(还有告子“人性无善恶”观)。孟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如果不教育,则可能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浸染而变坏,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必须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才能“化性起伪”,合于礼法。不同的人性观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在西方则一直盛行着理性的人性假设。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坚信人性由理性和感性组成。理性是人性的认知面,肉体是人性的感觉面。他们都一致相信理性高于肉体。不过,随着19世纪非理性主义,特别是德国浪漫学派的兴起,理性的根本地位受到挑战。另一方面,进化论的兴起和传播也促使人从进化的观点看待人自身。所谓独特的理性不过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而且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状态中。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革命性地指出,人本质上是非理性的,欲望,特别是性,是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力。在人格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中,本我更为根本。弗洛伊德的性推动力一说影响巨大。阿德勒认为,弗洛伊德过于强调了生物性与本能决定论。尽管阿德勒也认为个体的成长主要是受童年特别是人生前四五年的影响,不过,他认为人格是社会决定的,而非性决定的;人格的中心是意识而不是潜意识;个体行为的动力是自卑感而不是性。他认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人是社会的动物,脱离群体者,要么是神仙,要么就是怪物。个体生存无可逃避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人与他人的关系、与职业的关系、与异性的关系,都表明人是一个社会的存在。 ②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有哪些途径?阿德勒总结出三条途径。第一,看他的出生顺序。在他看来,出生顺序的差别会形成一个人对生活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人格,例如,长子往往是权利欲望的幻想者,老二往往是竞争者、超越者,排中间者通常是被压迫者或协调者,幺子则往往是特立独行者或失败者,而独子则常常是权力的追求者。第二,对早期的回忆。因为从早期回忆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目标。第三,对梦的解释。因为梦主要体现了个人对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态度,因而梦中蕴含着人的生活风格。 ②请谈谈家庭教育风格有哪些类型?你结识的孩子中,哪几类风格较突出?可以简要说明一下成因。阿德勒发现,家庭教育在儿童的人格成长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养育风格,对孩子的生活风格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教育风格类型有:1.民主和鼓励:认可孩子的独特性,给予孩子爱、尊重和平等感,鼓励孩子纠正错误和发展能力,指导孩子在奉献中发现意义,给予孩子合理的成长挑战,允许他按照自己的速度成长,教育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富有合作精神。2.过分宠爱:给予孩子各种礼物、特权和服务,但从不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3.过于顺从:一味顺从孩子的要求、脾气和一时冲动,对待孩子像对待老板,自己像个仆人和奴隶,不敢对孩子说“不”。4.完美主义者:只认可孩子的成绩,设立高标准,对孩子的成就永远感到不满意;孩子永远是个行者,总想走得更快,永无休止。5.忽视:父母总是不在家,总是很忙,很穷或很富;酗酒,离婚或生病,对孩子的忽视通常都是情感方面的。6.拒斥:拒绝认可孩子,把孩子当做累赘和负担。7.过于强迫:不断地指导和监督孩子,无穷无尽的指示和不断的提醒,过于严格,倾向于训练而不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像一条驯服的狗或固执的驴子,父母和孩子会进入到一个强迫和抗拒的循环。 8.刺激孩子的性意识:把孩子当做小的异性看待,洗澡的时候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和孩子一起睡,骚扰甚至引诱孩子。9.惩罚:经常同过于强迫和完美主义的养育风格密切相关。父母把体罚视为必要的纪律和训练,把自己的个人敌意和进攻性发泄到孩子身上。10.对健康过于关注:家庭笼罩着一种焦虑和担心的气氛。孩子会因为很小的问题而被要求待在家里和不上学,还可因此不做家务和作业。11.要求孩子承担过多的家庭责任:由于经济的原因、个人问题或父母其中一位病故或生病,父母会要求孩子做过多的家务,要求他们照顾弟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