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自选课程>>快乐“食”光>>课程介绍>>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
发布时间:2024-04-1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钱洁予

快乐“食”光

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一、课程背景分析

今年春季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需要孩子们自己做石锅饭的。所有的食材已备足,所有的准备已就绪。可是,学生们面对这些肉、青菜、米,无从下手,手忙脚乱。结果可想而知,他们有的吃的饭是咸的,因为盐放多了;有的根本没煮;还有的已经不知道搞成什么,怎么吃了。

回来后,我们郑重开了一个班会,就这件事展开了讨论。学生们很有感受,说到要学会劳动,不然连做饭都不会;说要珍惜粮食,毕竟一顿饭也不容易;说做事要有周密的计划,不然就会手足无措;说到要合理分工,团结合作……学生们的反思,令我诧异于一次活动,居然会有这么多的收获与启发,于是,也萌生了想要开发食育自课程的想法。就是希望我们的教育要把目光放远、放大,更多关注学科的融通,与生活的勾连,保持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眼里有光,保持对事物的好奇;脚下有路,要有明确的目标;手中有法,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心中有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从而适应未来生活。

二、课程目标

1.食知:加强对“美食”的认识,加强对食物的本身以及食材的认知。

2.食操:通过亲手制作美食,了解事物的基本制作技巧。

2.食趣: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学会尊重和爱惜食物,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食美: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增强爱家、爱家乡、爱国之情。

三、课程内容

   我们围绕“舌尖上的节气”“舌尖上的节日”“舌尖上的家乡”三个方面展开了课程体验。

“舌尖上的节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老祖宗们顺应天时,应节而动,将几千年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传承深远。“春天吃芽、夏天吃瓜、秋天吃果、冬天吃根”等,都是我们祖先对时令饮食的智慧总结。谷雨茶、夏至面、秋分喝秋汤、冬至饺子……我们对二十四节气里的特色美食文化进行了梳理,找出了适合我们在学校里展开的活动,进行了体验尝试。

例如:我们的春季食育课程:

 

时间

节气

食育课程

二月

立春

制春卷

雨水

米花糖

三月

惊蛰

驴打糕

春分

梨花糕

四月

清明

清明粑粑

谷雨

槐花布丁

“舌尖上的节日”——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小学阶段的目标关于创意物化与责任当方面的要求,尝试制作关于传统节日的美食。通过体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感悟传统节日是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初步梳理如下:

时间

节日

食育课程

正月初一

春节

包饺子

五月初五

端午节

包粽子

八月十五

中秋节

做月饼

九月初九

重阳节

做重阳糕

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烧腊八粥

“舌尖上的家乡”——我们班的孩子,百分之九十六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跟着父母,来到常州第二家乡,扎根生活。所以,我们开发了移民课程,其中就有地域里的美食,通过了解家乡的美食,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家国情怀,激发责任担当。

例如:

家乡

食育课程

兰州

做拉面

四川

炸酥肉

西安

做凉粉

南京

鸭血粉丝

浙江

汤圆

 

 

四、课程实施建议

    1.环境的创设:为了解决场地问题,我积极与学校创客的负责人协商沟通,最终他答应把他们公司在我们学校打造的创客厨房借给我们使用。

2.食材的选取:食材问题的解决是个大难题,为了遵守收费规定,又为了活动的正常开展,所以食材基本都是老师自行掏钱购买或来参加活动的家长赞助。这一方面,还需要探索更好的实施途径。

3.资源的巧用:有些食谱,作为辅导老师,也不是很拿手,于是积极倡议家长加入我们的食育课程。有了奶奶团、妈妈团的加入,课程就能更好地落到了实处。

 

 

 

 

五、课程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围绕孩子们的思想品德、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人格等方面开展相应的评价,将这些方面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生食育评价体系。

2.评价方式:从全面培养儿童的素养出发,建立多元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有效促进孩子能力与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3.评价维度:形成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的多维度评价网。

初稿:

评价内容

具体指标

自我评价(五星)

他人评价(五星)

食知

对食物的本身以及食材有充分的认知能力。



食操

会制作美食,基本制作技巧熟练。



食趣

1.活动中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有分享意识。

2.能尊重和爱惜食物。



食美

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爱家、爱家乡、爱国之情浓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