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 彰显育人导向
—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实践与反思
近段时间,在语文教研活动中,我观摩了五六年级老师执教的课例,发现她们不约而同都选择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十六年前的回忆》等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引发了我的思考,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怎么教?要教给孩子什么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对照课标,全面把握革命文化文本教学的育人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四大核心素养中首先提到“文化自信”,“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统编语文教材中,增加了许多革命文化题材的经典文章,如:《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我的战友邱少云》《金色的鱼钩》《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并且在教材更加突出了革命文化教育。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要以“立德树人”为首要任务,通过对这些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学习,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不仅能受到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还能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感知责任和使命,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
二、通读教材,关注统编教材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编排意图。
文以载道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教师在面对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时,要关注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语文要素的编排序列。统编教材一至六年级这类课文共有40余篇,每个学段都有涉及。我们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低段教材中,涉及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数量较少,内容上也较通俗易懂,学生在识字、朗读的过程中领悟文中的爱国思想。中段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数量与篇幅有所增加,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同时,强化了他们对革命人物的认识,加深了革命文化情感。高段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明显增加,旨在让学生在体会人物内心和体会人物品质的同时,去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
三、立足素养,落实革命文化题材单元语文要素的育人导向。
(一)聚焦单元要素,精准主问题设置
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目标如何设置?我以统编教材五下第四单元和六下第四单元为例,五下第四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交流平台对这一阅读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设置为“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并作为主问题设置几个学习活动,层层递进。六下第四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语文要素之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另一个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五下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呈序列性,教学目标也要紧扣语文要素,并提炼出一个大问题,学生去自学、互学、深入探究。
(二)品读文本语言,注重情感场创设
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情感丰富,我们要注意情感场的创建。教师要做好精心预设,不断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推动学生的情感。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师生共读等形式反复品读描写人物神态、外貌、言行的语句。如《军神》一课,“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这是对刘伯承将军动作神态的描写,要注重抓住“紧紧、越来越、居然、青筋暴起、汗如雨下”等词语进行有感情朗读,充分体会刘伯承将军钢铁般的意志。《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这段是对李大钊语言的描写,进行朗读指导,读出坚定的语气,体会到李大钊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学生在感悟字词深刻内涵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文本语言,激发他们的内在情感,引导他们走进故事情境。
(三)填充文本空白,激发情感点表达
学生年龄小,缺少生活经历,在理解课文时,常常流于表面,不能深入文本。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留意文本空白,并根据文本内容加上适当想象进行合理补白,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从而提升文字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中,当李大钊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家人的时候,他一定有心里话想对女儿说。而当李星华看见父亲深情地望了望自己的时候,她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父亲说。这时,让孩子们拿起纸笔,走进李大钊,写一写那一刻他的心里话,走近李星华,写一写那一刻她的心里话。通过文本补白,学生转换角色,以文中人物的角色进行对话,表现人物的内心,丰满人物形象,从而进一步提升文字表达能力,感受李大钊伟大品质。
除了以上教学策略,教师还可以借助相关资料,课前搜集当时的背景资料、课中补充人物资料等,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课后还可以适时拓展延伸,让学生认识到更多的革命英雄人物,了解到更多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传承革命文化,赓续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