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食”光
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一、课程背景分析
今年春季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需要孩子们自己做石锅饭的。所有的食材已备足,所有的准备已就绪。可是,学生们面对这些肉、青菜、米,无从下手,手忙脚乱。结果可想而知,他们有的吃的饭是咸的,因为盐放多了;有的根本没煮;还有的已经不知道搞成什么,怎么吃了。
回来后,我们郑重开了一个班会,就这件事展开了讨论。学生们很有感受,说到要学会劳动,不然连做饭都不会;说要珍惜粮食,毕竟一顿饭也不容易;说做事要有周密的计划,不然就会手足无措;说到要合理分工,团结合作……学生们的反思,令我诧异于一次活动,居然会有这么多的收获与启发,于是,也萌生了想要开发食育自课程的想法。就是希望我们的教育要把目光放远、放大,更多关注学科的融通,与生活的勾连,保持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眼里有光,保持对事物的好奇;脚下有路,要有明确的目标;手中有法,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心中有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从而适应未来生活。
二、课程内容
我们围绕“舌尖上的节气”“舌尖上的节日”“舌尖上的家乡”三个方面展开了课程体验。
“舌尖上的节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老祖宗们顺应天时,应节而动,将几千年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传承深远。“春天吃芽、夏天吃瓜、秋天吃果、冬天吃根”等,都是我们祖先对时令饮食的智慧总结。谷雨茶、夏至面、秋分喝秋汤、冬至饺子……我们对二十四节气里的特色美食文化进行了梳理,找出了适合我们在学校里展开的活动,进行了体验尝试。
例如:我们的春季食育课程:
时间 | 节气 | 食育课程 |
二月 | 立春 | 制春卷 |
雨水 | 米花糖 |
三月 | 惊蛰 | 驴打糕 |
春分 | 梨花糕 |
四月 | 清明 | 清明粑粑 |
谷雨 | 槐花布丁 |
“舌尖上的节日”——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小学阶段的目标关于创意物化与责任当方面的要求,尝试制作关于传统节日的美食。通过体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感悟传统节日是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初步梳理如下:
时间 | 节日 | 食育课程 |
正月初一 | 春节 | 包饺子 |
五月初五 | 端午节 | 包粽子 |
八月十五 | 中秋节 | 做月饼 |
九月初九 | 重阳节 | 做重阳糕 |
十二月初八 | 腊八节 | 烧腊八粥 |
“舌尖上的家乡”——我们班的孩子,百分之九十六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跟着父母,来到常州第二家乡,扎根生活。所以,我们开发了移民课程,其中就有地域里的美食,通过了解家乡的美食,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家国情怀,激发责任担当。
例如:
家乡 | 食育课程 |
兰州 | 做拉面 |
四川 | 炸酥肉 |
西安 | 做凉粉 |
南京 | 鸭血粉丝 |
浙江 | 汤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