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式新,调动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过去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点滴不漏、照本宣科,学生则听的昏昏欲睡。而现在要学生 自己把课文编成剧本并且自己当演员,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选哪一篇?怎样编?谁演什么角合适?人物性格有何特点?等等一系列问题,学生都愿意主动思考、编排,并一遍遍地认真阅读课文,互相交流,课上课下显得主动活跃。 2、内容新,培养了学生学语基的兴趣。编演过程,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剧本不是课文,不再有大量的叙述性语言,除了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外,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改写剧本时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语音要准确,对话就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为了演好某个角色,小演员对其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 神都是反复推敲、试演,在这个过程中,其语文基础知识自然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3、思维新,激发了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兴趣。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改编后进入表演, 他们又会根据实际,结合当代学生的一些特点不断调整、充实,进行再创造,从而使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等更具个性化,使得形象更为丰满。 4.表现新,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的能力。 戏剧是一门文学,其生命力的源泉就是生活。编演课本剧就是用戏剧语言辅以动作等来推动情节发展,进而反映生活的。这就需要学生将戏中人物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去把握其性格并注意对话语言的表达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是如此。 5、感受深,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美好情操。 原来上语文课,分析人物总是让学生想象、联想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编演课本剧后,学生亲身感受人物的生活、用心体验他说的每一句话,就更直接、更感性地理解了人物,不知不觉中被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质、精神所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