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戒心灵
一次,翻阅蔡志忠的漫画《庄子说》,其中的一个故事《颜回心斋》,让我陷入沉思,故事是这样的:
卫国的国君很坏,颜回向孔子请求说:“老师!请让我去感化他吧。”孔子说:“可以是可以,但是你存心去感化他,只怕反而很难。你先回去斋戒几天在说吧。”颜回惊问:“我从来就不喝酒、不吃荤。何必再回去斋戒呢?”孔子回道:“那只是祭祀的斋戒,不是心里的斋戒。”颜回问:“什么叫心里的斋戒?”孔子说:“你去忘了你的心智机巧,使心一片空明,这样才能感应一切。如能做到这样,鬼神都能感应,何况是人呢?”
有所为而为,便会有自我的观点,便有得失之心。应除去自我,不为功、不为名、不为己。这样才能感化人。再看看我,常常因学生顽皮而大发雷霆,经常因学生作业潦草而怒气冲冲,时常因学生听讲不专注而大声怒喝……甚至有时感言,怒气伴随着自己教学的每一天。而教育名家陶行知看到顽皮打闹的学生不仅没大发雷霆,反而奖励“四块糖”,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精彩一页;巴尔扎克的老师却将巴尔扎克潦草的作业珍藏了30年,在巴尔扎克成名自满时又教育了自己的学生,使巴尔扎克成为闻名世界的大作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常同听讲不认真的学生亲切握手,激励学生一步一步迈向真知的殿堂。所以陶行知先生谆谆教导我们:“你的教鞭低下可能有瓦特,你的能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可能有爱迪生……”试想,一个成天被老师挖苦、讽刺的学生,他会喜欢你吗?他很可能恨你,和你产生抵抗对立的情绪呢!所以,在教育学生前,我们要先给自己的心灵做一个斋戒,斋戒掉愤怒,歧视,冲动,讥讽......我们要善待每一位学生,把更多的爱倾注到后进生身上,把后进生从被遗忘的角落里调动起来,用我们赏识、鼓励的语言去滋润他们那容易受伤的心灵,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你就会发现每一位学生都是那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