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两件事:首先是解读,二是把解读转化为教学处理。教学的差异,根本上是解读教材能力差异。深刻、细致、独到的解读是老师站稳讲台的基础。
文学感悟是一种语感(语言的感受力);是动心动情体会人物的情感;是捕捉文本文字背后的意蕴;是欣赏文学表达之美。
语文蕴含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能力,这就构成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性学科的地位;形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独特性。解读、教学设计、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每个语文教师都面对着解读文本之问。王安忆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体会是:“我看懂了一些,我不相信只有自己所能看懂的哪些,可除去这些,我又真的看不见别的。”面对语文课本,让学生读到读不出的东西,学生才能体会满足期望的快乐。
我不禁反问:我能看出学生读不出的东西吗?
一、细——文本细读 多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
例:《村居》辛弃疾
解读一:(1)比较诗与词的不同:一首诗一首词。
(2)词牌名长短不一样,有上片和下片。
(3)清平乐:汉乐府、唐教坊。
(4)与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理解辛弃疾驰骋沙场的愿望。
(这种设计太过脱离学生实际,虽是学生不懂的东西,但未必是适合学生的)
解读二:抓住“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从年龄上读出情趣
从语音上读出情调
从细节上读出情意
从景物中读出情怀
(来来回回的过程实际上是逻辑与语感的过程)
《村居》教学解读的关键:亲情的浓郁和田园生活的和谐,没有解读到位,往往会在外围兜圈子。
例:辛弃疾《西江月》
解读一:倒装、移步换景、“别枝”研究、以动衬静。(“点”过多过难,不符合学生认知情况。)
解读二:“明月别枝惊鹊”:丰富的想象;月光从无到有,可以体现山幽,可以渲染山闹。
二、独——知人论世
作品内涵——作者人生经历——作者生活时代
文本——人——生活
“有情思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
防止印刷体,避免概念化。
语文课上简单归纳、概念性的东西不能盲目出现。
例:《阿Q正传》
永远也网不了阿Q那张忧愁的面孔。——罗曼罗兰
欺负弱小、自欺欺人、愚蠢荒诞的小痞子。——语文课
三、文——语言文字
例:一年级新教材《晨光》
晨光叫醒了风,风叫醒了树,树叫醒了鸟,鸟叫醒了云。
云变成了雨滴,滴落在大海;海水变蓝了,洗亮了升起的太阳。(太阳和海相隔这么远,怎样洗呢?)
太阳睁着亮眼睛,望着树,望着花,望着鸟。到处花花绿绿,到处热热闹闹。
(语言文字在一篇文章中可以解读很多很多的角度,我们要学会提炼,原则上最多是“两词一句”,准确定位自己课堂教学的目标。)
例:五年级《埃及的金字塔》
70座、40层、231万、2.5吨、60万……
我们要让学生体会的重点恰恰不是列数字,而是作者怎样让埃及金字塔在我们的心目中清晰可见?(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如何通过语言把自己要说明的东西说得非常清晰真切?)
例:五年级《秦兵马俑》
解读:(1)用成语精炼表达
(2)联想与想象“有的……好像……”
(3)同一动作,作者的表达:握、擎、拿
例:《三顾茅庐》
解读:如何把一个词语“求贤若渴”具体描写出现,不是单纯用一个词语来概况,要用具体的文字来描写。脑海中要有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眼光。(对应文中刻画的这一段话)
四、深——深度解读
例:五年级《我和祖父的园子》五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疏通词语,整体感知,第一小节环境描写的教学。
第二课时:讲第二段:种菜、铲地、浇水,分为小组活动,品读词语句子,哪些表达方式,留下了我和祖父的怎样的感受?
第三课时:最后一段: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反复把语言埋藏在学生的心中。仿写。体会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极其奔放的自由感。
第四课时:上《呼兰河传》。萧红的生平。作家卡片中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出示原著第一段。再谈祖父对萧红的意义。
五、广——横向联读,文学魅力
例:《牛郎织女》
《古诗》的版本和秦观的牛郎织女的版本对比教学。
解读文本,这是一场发现之旅,我们畅游于名家名篇,需要有“鹰”一样的眼睛,去挖掘文本,读出语言文字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