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面试题目:“有位体育学院的学生要求转专业,如果不能转专业,就申请退学,其理由是:体育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当中学老师,到其他行业就业竞争力较弱,而他自己不愿当老师,想去企业工作,而去企业工作有诸多困难,搞采购营销,不懂市场,搞管理,不懂管理学,搞产品设计,不懂技术,当工人,何必读四年大学?请您做这位学生的工作,让他留下来继续学体育,完成学业,您将如何劝说?”
面试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在面试人员中,有一位面试者正好是学体育的,他的回答给了我很多的思考。这位竞聘者回答的大体意思是,我以前也是学体育,后来转行从事行政工作,如果我遇到这种学生,我会让学生明白“学体育的也能干好其它工作,你看我虽然是学体育的,但人家看不出我是学体育的……..。”
“人家看不出我是学体育的”,这是一句多么自卑的话。古人云“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在一般人看来,学体育只是一种无赖,因为“体育”是“大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代名词,“体育”意味着“蹦蹦跳跳”,意味着只能干“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活。如此种种社会偏见使得从事体育专业的人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我曾经听过一位学者的报告,他的主题就是讲“如何培养体育文化人”。报告的意思是说体育文化人就是在一般人心目中看不出其是学体育的。听后,我总觉得“体育文化人”的这种提法有问题,体育不就是一种文化吗?何必还要加上“文化”二字。我理解这位学者的潜意识或者说成见,那就是学体育、搞体育的人与其它专业相比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内涵。
事实是不是就一定如前面两位的“常识”那样呢?非也。其实,体育对于人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王云五先生对现代体育精神有深刻的领悟,它曾经精辟的指出,一个从幼年、少年到青年,在体育运动中,可以无形中养成团队精神、正当竞争、受规则、忠诚、毅力、勇敢、忍耐、不骄、不自私等美德。他认为运动场不光是养成优良运动家的地方,也是优良公民的养成所。我们说受过体育教育的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自控能力的人;是一个能悦纳自我、友爱他人,内外兼修的人;是一个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全发展的人;是一个守规则而又有活力、有朝气、充满智慧的人。总之,体育不仅仅能够增强人的体质,更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协作精神,培养人的团队意识、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当年,在体育赛场上叱咤风云的邓亚萍、李宁、刘璇等体坛明星,而今在商界、政界、教育界、产业界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政坛要人、企业家、教育家、科学家都是体育运动的爱好者。正是体育带给他们可贵的体育精神,铸就了他们的体育之魂。
自卑就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糟蹋自己,自己奴役自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自卑往往伴随着懈怠。”自卑对一个民族和一个人的影响都是很大的,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中“金牌第一”的政治化倾向往往寄托的就是一种虚荣、虚伪而空洞的“大国梦”,而自卑的人往往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敢相信自己会成功,表现为做任何事情都畏缩不前。这种消极心理的体验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自尊心、能力、成就感、期望值等许多心理因素有关。一个人前进的最大障碍来源于自己缺乏自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对于克服人的自卑有着积极作用,前面那位已经让“人家看不出我是学体育的”年轻人,或许正是体育造就了他。
人可以培养自信,却无法培养自卑,就世俗的成功而言,自信肯定比自卑有用得多。体育人需要的是自信,忌讳的是自卑。如果有一天,人们都把体育看成是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元素的时候,如果有一天,我们学习体育专业和从事体育的人都理直气壮的说出“我是一名体育人”的时候,我相信体育一定能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它应有的贡献,我国体育事业也一定会有更多的“体育人”为之奋斗。到那时,就不会出现面试中所拟的问题,体育生也不会再要求转专业了,我们可以面对他人自信的说“我是一名体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