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以往,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上由于过分追求对学生技能、技巧的培养,从而忽略了人文教学。教学任务的设计与现实生活的应用毫无关系,即使学生在课堂内学会了,但缺乏生活的实践应用,也就会随时间的流逝慢慢从脑海中淡去。因此,信息技术“生活化”就显得迫在眉睫了。我们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考虑如何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丰富有趣,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使孩子们学会在学习中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最后将学习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实现“从生活中提取,用到生活中去”的生活化教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近年来对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学习现代通讯工具及计算机的基本运用,其关键要突出在“用”字上,即计算机教学要生活化,实用化。具体可分为六个模块:一是信息技术初步;二是操作系统简单介绍;三是用计算机画画;四是用计算机作文;五是网络的简单应用;六是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这六个模块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技能性,显露其生活的实用价值。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引入生活化的内容,让学习更贴近生活。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不仅计算机的硬件发展迅猛,计算机的软件更新也日新月异。那信息技术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认为首先要做到的,应是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应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引入到课堂,即可以从学生周围熟悉的环境入手,又可以是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或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等方面入手。学习一些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经常可以用到的技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学习,开课时,我以介绍学校来进行导入,先请学生口头来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发问“你对学校了解多少?”学生相互补充,讨论的气氛逐渐热烈,我顺势通过“现在就让我们的介绍更加精彩吧!”,自然地引入到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来制作学校介绍的具体任务上。选择学生身边的生活学习环境,不仅学生非常熟悉,容易让学生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而且也让这样的实践活动更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同样,在学习Windows系统操作时,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只需要会点击鼠标,了解窗口基本操作,会使用画图、写字板等常用的软件,也就可以了,不必讲得过多、过深、过繁。毕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计算机操作的熟练和逐步认识,一些较复杂的操作他们会自然而然的掌握,不必大费周章的强调。应多选择一些如金山画王等简单实用的软件;让学生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学习;让学生去上上一些适合学生的教育网站,从网上获取信息;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和老师、同学交流等为其终身学习都能打基础的内容。
二、创设生活化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非常盛行,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真实 “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于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作为教师,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该是与学生的生活、心理需求能和谐共振的生活任务,即为学生所关心、熟悉和喜欢的任务。要尽可能创建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认为生活中有这项任务需要去解决,才会有目的、有兴趣去学习信息技术。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处理汉字的基本方法及Word基本操作后,可以安排一个实际的活动,并以相应的生活学习操作任务来掌握巩固信息技能,如用电脑写作文、记日记;制作学习摘录卡、编排活动报告、排诗集、设计精美书签。这些操作任务的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是学生生活学习所需要的,学生从中意识到信息技能能为自己的生活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Word的“文本框”教学中,我对教材经过一些处理和再加工,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名片,比较了简单的名片和复杂的名片,在学生欲望高涨之时,提出“我们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名片来吗?”,进而“制作名片”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堂课要解决的任务。通过为将来的自己制作一张精致而富有个性的名片来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的理想在名片上得以体现,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积极性,获得情感体验,同时也渗透了德育。让任务从生活中来,又用于生活中去。
三、生活化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学得更容易。
提出了学习任务,在教学及学习方面还要注意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就是说教学过程要吻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过程。科学的引导过程能让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每一个知识点都体现了一定的生活需要,同时也展示了一个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教学智慧。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Word的艺术字以后,我结合学校的争创文明班级的活动,给学生播放校园里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提出校园文明广告语的设计比赛,让学生以一个广告设计师的身份来参加到Word的艺术字综合应用中。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变换成了评委和设计师之间的关系,当学生设计好作品后,必须向全体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说明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和特点。教师就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并通过学生们自选出一批优秀作品,最终在校园橱窗里展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制作文明广告设计这个问题需要的信息与能力,从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评价方式的生活化,让学习变更有活力。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有别于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价,要在评价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大胆的改革,积极提倡评价的“生活化”,即评价应注重平时的操作与实践,注重过程性评价,以“生活”的眼光而非学科标准去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用一个尺度而要用多元的尺度去衡量,要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发展的可能性,并使之得到发挥,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信息技术为生活服务,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从这个观点出发,在评价学生时,应采用富有弹性的评价指标,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例如,在评价学生对“画图”工具栏的应用中,学生利用鼠标点击“画图”中的任意工具,可以绘画出苹果、电冰箱、小房子等等,不仅构图合理,色彩搭配也很漂亮的图案,我们就应该给与积极的鼓励和表扬;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想用MP3或电脑听音乐时,能想到通过上网,搜索自己喜爱的歌曲,保存本地,并能点击播放,欣赏音乐;想看动画片或者电影时,自己会上网搜索视频观看,我们就应该在评价他们的时候全面的综合考虑。评价应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评价的标准也要多样化。因此,注重学生学习的评价,揭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以生活的眼光而非学科标准去评价才是信息技术最合理的评价。
我们呼唤生活化的教学走进信息技术的课堂里,既是新课程的要求,又是教育的真谛和源泉。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敞开胸襟,在现实的生活中去实践从课堂上获得的信息技术知识,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