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爱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作为教师,必须具有爱别人孩子的高尚情怀,只有树立这种以爱为本的思想,才能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衡量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否高尚,那就看一个老师对孩子的爱有多少吧!什么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是对学生的爱;潜心教学研究,追求教学高效率是对学生的爱;“严是爱,松是害”,高标准、严要求也是对学生的爱;有时候“视而不见”,故作不知也体现出对学生的爱。
教师不仅要有爱的情怀,而且要把握爱的艺术。教师爱生,必须结合学生的经历、家庭环境、个性特点、学业成绩以及当时的环境氛围等诸多因素,实现“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就是对学生示爱的过程,要经过分析思考,有心理准备;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方式和方法;要合情合理、实事求实。合适的时候,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种表情、一条批语,点点滴滴都是对学生的爱;不合时宜,不仅达不到效果,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正是老师的爱才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学期我接手一个班,班里有个学生叫小刘,这个孩子脑子很聪明,就是不爱写作业,有时少做点,有时索性不做。他以前的老师可谓是用尽了办法,但效果都不理想,有时第一天对他批评教育,第二天就又犯同样的错误。别的老师建议对这样屡教不改的学生要“好好搞”。什么是“好好搞”?就是打。果然,开学第二天就不做作业,给我这个新来的班主任来了一个下马威。这还了得,如果不给点教训,以后会天天不做,给教训,怎么给呢?我很迷茫。我把他找到办公室,看得出他已经做好了挨打挨训的准备了,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看的我是火冒三丈。我冷静下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温和的对他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叫你来办公室吗?”他不说话。我接着说:“通过这几天的上课情况看,我发现你的头脑反应很快,这是你的优势。”他的眼中现出不解,不过抵触情绪明显降低。通过了解我知道他的父母已年近花甲,属老来得子。于是我就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对话,和他分析了为什么要做作业,你做好作业为谁好?然后谈到他的理想,父母都老了,你以后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呢?他听了懂事得点了点头。以后的一段时间好了很多,偶尔还会不做,但总有一个过程慢慢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