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快乐“管”够社团第二学期的活动已顺利结束。本学期,社团继续围绕吸管搭高开展创意实践,在巩固上学期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激发成员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带领大家在吸管搭建的世界里收获了成长与欢乐。以下从活动开展情况、成员成长、反思与展望三方面进行总结。
一、活动开展:从基础巩固到创意升级
本学期活动分为 “技能提升”“创意挑战” 两个阶段,层层递进培养成员的实践能力。
在“技能提升”阶段,针对上学期成员在连接稳固性和结构稳定性方面的薄弱点,开展专项训练。通过“吸管桥梁承重比赛”,引导成员深入理解三角形稳定性原理。老师现场示范不同连接方式的承重差异,成员们反复尝试用打孔器制作连接口,对比多种结构的承重效果。经过两周训练,多数成员搭建的吸管桥梁承重能力提升至150克,较上学期初期提高了75%。
“创意挑战”阶段以“未来建筑”为主题,要求成员用吸管搭建具有科幻元素的立体结构,且承重不低于200克。活动中,成员们主动查阅建筑结构资料,尝试在吸管中插入牙签增强支撑力,甚至用彩色胶带设计装饰,将科学与艺术巧妙融合。最终,3支团队提交了创意方案,其中第三小组的创意模型以 200 克承重和独特的多边体结构荣获最佳创意奖。
二、成员成长:能力与思维的双重飞跃
(一)动手能力:从“笨拙操作”到“精准掌控”
上学期常因打孔错位导致结构坍塌的小王同学,本学期能熟练使用直尺定位,其作品的吸管打孔口误差小于1毫米,连接点稳固性提升显著。据不完全统计,80%的成员能在40分钟内完成复杂结构的搭建,较上学期效率提高50%。
(二)思维能力:从“单一搭建”到“系统规划”
在“未来建筑”设计中,成员们学会了综合考虑功能分区、力学平衡与美观性。五年级的第二团队在设计创意结构时,先绘制结构草图,标注承重柱位置和流通通道,再通过计算确定吸管排列密度,最终作品不仅承重达标,还巧妙利用透明吸管模拟隧道的通透感,展现出跨学科的思维融合。
(三)团队协作:从“各自为战”到“默契配合”
本学期采用“组长轮换制”,每位成员轮流担任团队负责人。在搭建项目中,新任组长小航负责统筹分工,有的成员专注搭建主体结构,有的成员研究如何用吸管模拟植物生长架,有的成员记录每轮承重测试数据。团队定期召开“进度碰头会”,分享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最终该项目提前一周完成搭建,成员间的沟通效率提升近60%。
三、反思与展望:总结经验,迈向新台阶
本学期活动虽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理论知识讲解占比偏高,实践操作时间略显紧张;材料种类局限于传统吸管,可探索性有待增强。
针对以上问题,下学期计划从两方面优化:一是增加趣味实验环节,通过趣味小实验(如“不同吸管形状的承重极限测试”)让成员在实践中理解力学原理,压缩纯理论讲解时间;二是引入异形吸管(如波浪形、Y 形接口)和环保连接材料(如可降解橡皮筋),拓宽创意空间。此外,计划与科学课联动,开展“吸管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主题调研,让成员将搭建经验与现实场景结合,进一步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快乐“管”够社团第二学期的活动,不仅是一场吸管搭建的创意之旅,更是一次成员们突破自我、共同成长的历程。看着成员们从“搭建小白”逐渐成长为能独立设计复杂结构的“小工程师”,我们深感欣慰。未来,社团将继续秉持 “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成长”的理念,为成员们提供更多发挥创意、挑战自我的平台,让每一根吸管都成为他们梦想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