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自课程总结(2025.2-2025.6)
本学期,我们持续深化“诗情画意”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响应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跨学科学习的倡导。课程以“领略古典诗词魅力,绘制心灵风景画卷”为核心,通过深度融合文学与艺术,深入挖掘古典诗词的整体育人价值,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与创新实践能力。我们不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鼓励他们以诗为媒,以画为舟,以情为帆,在诗词的海洋中遨游,探索精神世界的无限宽广。
创新实践:立体化呈现诗画交融
本学期课程的一大亮点在于作品呈现形式的创新突破。我们不再局限于平面绘画,而是引导学生将诗配画作品立体化、场景化,精心制作成精致的小摆台。这一转变,不仅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表现力,更要求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意境,并运用多维空间进行构思与表达。每一件小摆台,都成为一个微缩的诗意世界,让抽象的意境变得可触可感,实现了从“纸上丹青”到“案头风景”的跃升。
主题深化:四季流转中的诗画情韵
在诗词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我们围绕“春夏秋冬”的时序主题,精选了五年级上册及相关的经典古诗进行深度解读与创作:
春之温情:以《游子吟》为核心,感悟春日里的寸草春晖与拳拳母爱。夏之别绪:聚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的离情与壮阔。
夏之生机:描绘《小池》中泉眼无声、树阴照水、小荷初露、蜻蜓独立的灵动夏日小景。夏之农忙(或归入春末夏初):展现《乡村四月》中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江南乡村繁忙景象。
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遵循钱正权老师“以心为眼,以想象为翼”的理念,跨越文字障碍,飞入诗人构建的斑斓世界。他们用心揣摩《游子吟》的深沉、《黄鹤楼》的旷远、《乡村四月》的盎然、《小池》的灵趣,并将这些丰富的情感和鲜明的意象,转化为立体小摆台中细腻入微的场景与意境。这一过程,是对诗词的深度解读,是对诗人情感的深度共鸣,更是个人情感与审美视角的创造性表达,真正达到了“诗画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
育人成效:多维素养的浸润与提升
学生创作的立体诗画小摆台作品,是“诗情画意”课程最生动的成果。它们如同一个个微型的文化窗口,不仅展现了学生们对诗词意境精准的把握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更打开了通往古典美学与智慧的大门。在欣赏与创作中,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与净化,情操得以陶冶。
更重要的是,“诗情画意”课程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解读诗词中蕴含的历史故事、人生哲理(如感恩、惜别、勤劳、热爱自然等),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了品德,学会了珍惜、感恩,逐步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与创造性转化,显著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和人文底蕴。
本学期的“诗情画意”课程,通过立体化创作(精致小摆台)和主题化编排(春夏秋冬诗画)的创新实践,成功地将古典诗词的学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是一场视觉、触觉与心灵交织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探索与生命体验之旅。学生们在诗情画意的立体创造中启迪智慧、涵养性情、提升素养,为他们的童年留下了浓墨重彩且触手可及的美好印记,也为未来的成长之路铺设了更为丰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