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反思能力的培养
【摘要】学生自我反思能力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方法,培养并发展他们自我反思的能力,不断提高学习的水平。下面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反思能力
【正文】 所谓反思,是指主动地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是对已形成的思想、方法和知识从另一角度,以另一方式进行再认识,以求得到新的深入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思考起点。
一 . 把握反思的使用时机
针对学生学习的常规活动的内容及程序,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可分下列几个阶段为学生创设反思的机会。
(一)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反思
这与其它的学科有共同的特点。①学前反思,在上新课之前自觉对知识的前后联系进行探索性反思,以弄清知识的前因后果。②学后反思,在学习新知识后进行回忆,反思学习的过程,增强对新知识的理解。③阶段性反思,以知识单元为阶段或以时间为阶段进行反思,也就是对知识进行整理、巩固,相当于复习。
(二)作业过程中的反思
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一定的练习量,但往往会使学生走进题海战,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选取适量的作业并配合学生一定程度的反思来达到理想的效果。①作业前反思,在作业之前反思新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作业的有效完成。②作业后反思,在做完作业后进行反思,相当于检查,对作业的正确性作出自我评价。③错误作业反思,当教师把作业批改好以后,反思发生错误的原因,吸取教训,以便以后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
(三)考试过程中的反思
数学题目的出法千变万化,但知识的核心往往不变。学生可借助考试的机会,为自己理清知识结构。
1.考试前反思,对一个阶段的知识系统进行反思,主要为考试作准备。
2.考试后反思,对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分析错误的原因,为后继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
3.经验型反思,反思考试中解答的技巧,提高自己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也为以后考试积累经验。
(四)差异性反思 (运用比较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反思)
1.题型差异反思,有些题目的出法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内涵是一样的,所运用的知识点是一致的,反思这样的题型,找出规律,化繁为简。
2.能力差异反思,知识掌握的程度因人而异,反思与同伴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学习他人好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途径等,加以借鉴,合理利用,达到提高学习水平的目的。
二. 教给学生反思方法
反思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自我反省,是学生自我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使学生形成反思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一)自我提问
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 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自我总结
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如在解题后回顾问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用了哪些数学思想与解题技巧?通过解此题能否归纳出解此类问题的规律?从中可得到何种启迪?这样,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三)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自我评价应该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方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如在解题后回顾自己在解题中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课后及时弥补,问题所用到的解题方法是否简捷、严谨等。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把评价和反思结合起来,学生就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分析水平。因为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自己的反思,才能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四)同伴互评
同伴互评是一种重感情、重实际的评价方式。同伴之间感受最深,体验最多,看问题最清楚,而且更能找出问题之所在,提出改进方法也更适合。具有描述性、重内容的评价远比打出一个分数有价值,听者会用心去领会和改进。同时赞扬的话能进一步激励同学做得更好,而要指出同伴的优缺点更需要学生去专心地观察和认真地反思。
三.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一)明确教学目标
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学会——会学——创新”三环递进,依次提高,“学会”是基础,“会学”是关键,“创新”是目的,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有力的保证。
(二)进行反思型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主渠道,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渗透在教学内容中,需要在平时概念教学、解题教学、阶段性复习教学中逐步加以培养。
1.通过数学概念教学,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数学概念一般是以准确而精练的数学语言运用定义的形式给出的,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但靠死记硬背概念定义是很难牢固掌握概念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概念形成的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
2.通过解题教学,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表中给出了解答数学问题的4个阶段: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其中“回顾”就是解题后的反思,它是解题思维过程中的深化和提高。解题后的反思有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比前三个阶段更为重要。因此,在解题教学中不能满足于获得正确答案,教师要引导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总结解题经验教训。具体地说就是对解题思路、解题规律、解题结果进行反思。
3.通过阶段性复习教学,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通过反思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因此,培养学生养成阶段性反思习惯是顺利而简洁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在阶段性复习教学中可以通过举反例方式进行反思训练。恰当的反例对学生自行纠正理解上的错误是有益的,对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也是有利的。
(三)在教学中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觉建构的过程
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听讲、讨论、质疑、反思、总结、评价等全部教学环节,掌握知识和技能。
(四)改善教学环境
由封闭、专制的环境转化为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解放学生,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时空”。
(五)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后的反思,即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不断解决问题,使学生领悟出分析与解决问题思路中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逐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严谨性、简捷性、发散性与灵活性,不断提高探索问题、概括规律的能力,使他们头脑中大量零散的、孤立的知识,形成较完整的、系统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以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
(六)促进学生反思的其他措施
教师可通过“档案袋”、“收获袋”等方式,收集起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的一件件实物,一篇篇作品,最满意的作业、自画像、寻找到的生活中的数学、一题多解、相片里的故事、与各科学习相关的资料、小制作、习作随笔、家长反馈卡、小组评议、统计图表等。或通过“作品集”、能力汇报会、学习成果展览,从情感、态度、能力等多方面展示学生的成绩,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的一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教学以人为本,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因此,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管宏斌.对“数学教学反思”的反思[J],数学教学通讯.2007(5)
[2]陈涉.谈数学教学怎样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J],中国教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