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人格是心理学家探讨较多的问题,关于人格的定义,我国心理学界比较认同的是:“人格,也称个性,是个体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一个人在社会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目前,小学生人格发展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或为金钱所诱惑、理想模糊、贪图玩乐;或自私狭隘、孤僻封闭、固执偏见;或缺乏毅力意志,经不起一点挫折,生活上缺少自理能力,学习上知难而退,畏学、厌学、逃学……这种种现象,归结起来,都是人格不健康的表现。
小学生人格培养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努力培养出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为基础,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的人格”的跨世纪高素质新人。我们必须站在现代社会的方位,以崭新的视觉进行认识,以开放的思维进行探究,深层理解人格及人格培养的内核,总结以往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汲取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根据小学阶段儿童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智力状况,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文化情景等因素,通过分析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发现并掌握小学生人格培养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操作策略等 。
一、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自信心和上进心是成功的重要支柱,然而目前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状况却令人担忧:许多孩子在家庭的呵护中变得胆小怯懦,缺乏自信,凡事都想让爷爷、奶奶或父母代劳。为此,我校每学期都会开展卫生每月一评、学生自理能力大比拼等系列活动,活动时采取了橱窗专栏公布成绩、校会表扬、流动红旗、物资奖励、将表现写进期末操行评定等多种形式来激励学生上进心,通过活动学生刚入校时的垃圾乱扔等等坏习惯都逐渐改正了。教育学生的最好时刻应当是在他们的行为表现良好时,对良好行为的强化和赞美可以使学生越来越满意自己,也就越来越有自信心。比如说我们班的留守儿童倪铭浩,作业书写不工整,生活自理能力差,经过家访等方式,沟通交流,表扬其进步,学生自信心増强了,成绩稳步提高了。
二、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克制不正当欲望。
我们工作的方向是要指引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行自我管理。学生的个人发展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内因起决定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呢?就是要教会学生克制不正当的欲望。学生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人看待,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有自制的愿望。针对这一心理特点,采用恰当的做法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自制能力是以自我约束为基础的,为了很好地培养学生抑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自制能力。我还充分利用教室内张贴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让学生熟记这些内容,用它们时时约束自己的言行,逐渐养成自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学生,我总会进行个别谈话。如 我们班 学生倪宏清,从小父母就常年在外打工无人管束,所以养成了不写作业的习惯,在被学校老师发现后,我先后多次找他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明白养成认真做作业的自制力,克制不正当欲望对自己未来人生的重要意义,在一段时间的洗礼后,他不仅改掉了不写作业的陋习,而且学习也有了不小地提高!良好的自制能力会使学生从中获得光荣感和幸福感。只要教者“有心”,时间长了学生便能养成很强的自制力,这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远非物质享受能比。
三、长期磨练形成习惯,启发学生的自觉行为
自觉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基础,自觉与自信、自制分不开。学习要出类拔萃就要靠自觉行为。这种行为是自发的内在的,不是靠外界的压力和干预,而是经过长期磨练形成的。比如在学习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我总是放手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总结优势和找出薄弱环节,扬长避短,由学生自己合理支配时间。对学生,在清明节、母亲节、教师节期间开展“感恩在我心”自我大行动,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在“好吃零食风”盛行时进行勤俭节约教育……等等诸多的活动让学生把尊敬父母、师长,热爱祖国,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等作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为自身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班级充分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作用,开展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号召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和他们比学习,比进步,比提高,促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之目的。
由此可见,良好的人格品质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求成,力争上进,要善于捕捉每一个有用的信息和时机。唯有如此,才能和学生有效地沟通。真正把自己的工作责任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