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世界是一棵故事树,每个人都是故事人。每一天,在生命中的每个人都在编织、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可以说,人们就是在创造、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学校里的主角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每天也在创造、讲述、聆听各式各样的故事。每个老师都是故事。如果你关注孩子,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走进孩子们的心田,你会发现总有许多小故事在悄悄发生着,时而让你快乐,时而让你烦恼或困惑。这些故事或有趣、或难忘、或感人、或哭笑不得。这些故事会给你启示、让你深思,这些故事也会印证你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一个有故事的教师,相信孩子们每天都会创造出一系列富有情趣甚至看上去荒诞怪异的故事,能够读懂孩子们在这些故事背后的玄机和情愫,也会和孩子们一起编织教育教学的新鲜故事,一起在故事中成长,并为教育做出精彩的注释。
一个有故事的教师,会用教育的眼光去看待日常教育事件。当你拥有了教育的眼光,你就会发现身边的故事真多。一个人是否具有教育的眼光,取决于这个人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如果有了,那么他对教育实践就有了自己的理解的判断,他就能够“慧眼识冲突”。正如我们生活中也隐含了大量的冲突,有人敏感,领会了那些冲突,有人迟钝一些,对那些冲突视而不见。前者是艺术家,后者是“常人”。“引人入胜”的教育故事,并不意味着这个故事是奇形怪状的新闻,相反以,很可能只是讲述一个教育日常事件。如果你能注视、关心某个“教育冲突、教育矛盾”,那么就能讲出教育故事来。但如果长久地生活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人,对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冲突”熟视无睹、视而不见,那他就感受不到任何教育事件、教育冲突的发生,他也就讲不出任何教育故事。因为这些“教育冲突”潜伏在日常教学中它们保持沉默、处于遮蔽状态。只有对教育冲突保持敏感的人,才会去关注、注视、识别并面对这些沉默无语的“教育冲突”。
一个有故事的老师,善于将自己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的一些事件,一点感受,及时写下来。在书写中,整理自己的心情,调整自己的管理方法。在写作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确,写作能使人静下心来梳理、总结实践经验,化模糊为清晰,化零碎为完整,化散乱为明了。写作能教给我们思考,教给我们创造。写作的过程就是养育自己心灵的过程,积累多了,自己就成熟了。在书写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追求教育的本真、本质,摒弃一切虚无的、形式的东西,真正把工作的核心放到孩子身上,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才去关注孩子。我们能用更加从容的心态和孩子相处,渐渐地,对孩子有了敬畏之心,对自己习惯依赖的教育行为有了警惕之心,不再以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角色,随意处置一个孩子。我们会感觉和孩子相处得越来越有意思,这样,自然远离了职业倦怠,感受了教育幸福。
用发现故事的慧眼去工作,会让你浮躁的心变得坦然、宁静;用倾听故事的双耳去工作,会让你世故的心变得平和、柔软;用演绎故事的心情去工作,会让每天看似平庸忙碌着的你变得充实而幸福;用创造故事的态度去工作,会让你把看似重复、单调的每一天变得温馨而富有生机。
祝愿每个班主任都能成为有故事的老师,在让一个个故事铭刻着我们过往生命痕迹的同时,感受身为人师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