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博文>>顺其自然——对原生态生活的尊重(周建强)
 
顺其自然——对原生态生活的尊重(周建强)
发布时间:2018-01-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周建强

顺其自然——对原生态生活的尊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秩序有规则的生活是中学生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因此,小学教育常常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教育者总是引导儿童制订班规班纪,校规校纪,规范学生每个生活时空的行为,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监管学生的行为表现,甚至在学生的行为过程中采取措施干预学生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教育者总是按照效率的原理,将德育的目标层层分解,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以期儿童能够获得教育者期望的道德成、长,并最终达成德育目标。于是在教师的宏观控制和微观调节下,教育的全部过程就成为一个闭路循环系统——一切从教育者那里来,通过学生的活动又在评价中回到教育者那里去。这样的生活意图明显,人为监督多、控制多、干预多,儿童的生活主体性湮没。生活的规则——道德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在这里成了外在的清规戒律,从而削弱了生活的德育功能。

其实,自然的生活状态本身便是德育之师,有强大的教育功能。下面的原生态生活的记录或许为生活化德育提供一个的视角。

思考:德育如果要取得真正的效果,必然追随儿童的自然发展的历程,让他们有一个发现的过程,冲突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而不能人为地将这个过程简约为说教与灌输。道德规范本身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从现实生活中各种关系中抽象而来,从这一层意义上说,自然状态的生活本来就是道德最重要的老师,对芸芸众生有道德教化和修复的功能,一切首先教育都遵循这位大师的自然法则。

这是不是意味着德育在儿童的自然生活状态面前无所作为了?自然状态的儿童身上毕竟有许多错误和不足。其实,这种担心只是我们成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儿童自然状态所作的判断,也是考虑教育在改造儿童方面有所作为的结果。但是,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不是从教育者对儿童的“改造“、”塑造“的角度,而是从儿童天性的角度,从他们的必然性出发,那么儿童的种种不足就应有其在现实活动中,在与他人交往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成就的过程,而不是由我们以一个现成的规范去纠正他们。儿童是一个自有活力,有发展趋势的完整生命,生活的自然状态会教授儿童更多的道德,众多的没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也能和谐地融入社会,甚至还具有最美好的道德风尚(如诚实、互助等)。

自然状态的生活告诉我们,德育可以在没有精心预设内容的前提下发生,儿童其实不必听从成人的安排。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地尊重儿童的生活,并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中做一个有心人,在儿童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引领,而需要儿童碰壁、受挫、发现、体验与感悟时就不能过早、过多地站出来说教,真正做到顺其自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