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孙双金《走近李白》:2015年9月24日
一、导入
1、中国有个伟大的诗人——李白。
你了解李白吗?请生交流。(喝酒、诗仙、理解诗仙。)(酒仙、李太白喝酒后写诗。)
板书:李白是仙
2、出示杜甫赞美李白的诗句《饮中八仙》
(1)生读。
(2)有感情地读。
这首诗是根据一个故事来写的,你们想听吗?
师介绍故事。
(3)再读《饮中八仙》。
二、走进李白
1、出示李白诗篇《望庐山瀑布》。
(1)请生读。
(2)齐读。
(3)我也去过庐山、登过泰山、爬过黄山,我看到的烟雾都是白色的,为什么没有看到紫烟呢?小组讨论。(醉眼朦胧、晚霞)用紫组词:姹紫嫣红(漂亮);紫气东来(神秘)。
(评:不一样的自己的,不一样是独特的,不一样是创造的。)
(评:一个“可能”,用词准确。)
板书:宛若仙境。
(4)如果说“生白烟”,那么就是人人看到的景色,如果说“生紫烟”,那么就是仙境。
(5)指导朗读。
(6)这首诗下面还有哪儿也很妙?(挂)好似一幅画,指导朗读。
(7)“三千尺”,形容瀑布很长(夸张) “飞流直下”瀑布很快
李白的夸张是怎样的夸张?超俗夸张。再组词:超凡。板书:超凡脱俗
(8)齐读“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时,李太白眼中这瀑布是什么?从哪儿来?这是诗人的想象,是怎样的想象?(天马行空、无限)板书:脱俗想象。
小结:李太白的诗宛若仙境、超凡夸张、脱俗想象,难怪是——仙。齐读诗句。
2、有一位诗人也写了一首庐山的诗,这位诗人是徐凝。出示。
(1)自由读。
(2)齐读。
(3)师解诗意。
(4)生点评诗句。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5)对比评价两首诗。
3、出示苏轼《戏徐凝瀑布诗》。
(1)师示范读。
(2)生读。
他喜欢李白,不喜欢徐凝,你对苏东坡有什么话说?
为什么喜欢李白?(大胆猜测)
板书:
宛若仙境
李白是仙 超凡夸张
脱俗想象
再听孙双金《走近李白》:2017年7月21日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上的是《李白与月亮》,你了解李白吗?
(评:既是诗仙,又是酒仙,浪漫主义诗人。)
(评:900多首诗中,300多首都写到了月亮,也就是三分之一的诗写的月亮,你听到这,有什么问题?)
师介绍自己在农村看到满天繁星的经历。为什么李白这么喜欢月亮呢?今天我们就走近李白的世界。
二、新授
1、出示李白的诗《古朗月行》。
(1)自由读一读。
(2)齐读。
这首诗大家还不是太熟悉,诗歌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读,下面大家再自由读一读。(根据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3)这是李白小时候望月的感受,板书:望月。是怎样的感受呢?先读1.2两句。齐读,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看?
(4)李白把月亮比作——(白玉盘),为什么比作白玉盘呢?
(根据学生回答评:形状很像,颜色很像,光泽很像。)
(5)赞美来挑战挑战李白,如果让你来呼——,李白呼作白玉盘,你们可以把月亮呼作什么?同桌讨论。
(6)我来呼呼看,小时不识月,呼作大黄饼可以吗?学生交流。
(小时不识月,呼作夜明珠。)
(小时不识月,呼作天上灯。)(学生姓名:吴飞扬,你的想象、思维在天上飞扬。)
(小时不识月,呼作小白船。)(学生姓名:笑谈)
你们三人,是当代的李白。这就叫做“想象”。
(7)咱们一起读读这一句。
(8)咱们再把这个“呼”换一换,可以换什么?(叫、称、说、疑、道)
那为什么诗人在这用“呼”呢?你感觉怎么样?(天真可爱、想象力丰富。)
(9)再读第一句。
小结:月,在李白的眼中,像是——白玉盘,板书:盘。
(10)李白继续想象,再读第二句“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瑶台”是什么意思?(天上神仙住的地方。)
师介绍:瑶台镜,师王母娘娘梳妆照的镜子。
齐读。
(11)把“飞”字改一改。(落、浮、飘、挂、嵌)
把这些字跟“飞”比一比,你感觉怎么样?(写出了月亮的动态之美;写出了月亮的柔和之美。)
你看李太白的诗,好像是不着边际,实际上字字处处颇显功力。
(12)小时候的月亮到底给李白带来了什么?(板书:想象力)
能把一个人的思维、想象打开是多么神奇的事情。继续读第三句“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这句诗什么意思?交流。齐读第三句。
望着月亮,他想到了月亮的两只脚,望着月亮,他想到了桂树。还想到了——“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捣药给谁吃?
(13)继续读“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14)继续读“后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15)继续读“阴精此沦惑”
小结:这首诗,就是小时候李白望月产生的无穷无尽的想象。李白为什么喜欢月亮?
2、李太白不仅望月,他还邀月。出示《月下独酌》。请生读。齐读。
(1)诗歌中,往往好的诗,都有诗眼。什么是诗眼呢?一首诗都是围绕着这一个字来写的,这一个字就好比是诗的眼睛,就是诗眼。找找看,把这个字圈出来。
(影:三次出现“影子”,出现了最多,所以是“影”。)
(邀:李白孤独一人,所以他邀月亮、邀影子喝酒。)
(独:整首诗都写出了李白孤独。)
(酌:因为全诗写的是李白喝酒的事情。)
(2)现在关于诗眼,已经有了三种不同观点,有可能是——影;有可能是——邀;有可能是——独;有可能是——酌。
(3)咱们有句老话叫“一人不喝酒,两人不赌博”,为什么一人不喝酒呢?李太白在这首诗中一人喝酒,而且喝的非常热闹,从哪儿看出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4)他是不是一个人喝酒啊?不是!是三个人喝酒,哪三个人?
一边喝酒一边和月亮讲话,一边喝酒一边和影子聊天。
(5)真的这么热闹嘛?其实李太白的内心是非常的——孤独。从哪儿看出来?
(6)真正的诗眼是——独。表面的热闹更反映出他内心的孤独。
(7)板书。
(8)齐读。
(9)这首诗的前两句能背下来吗?背背看。
(10)一首诗在朗诵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听老师来读一读。
请生朗诵。(评:读得比老师好,我要向你学习。)
过渡:月亮,能带给李白想象,月亮,能陪伴李白,月亮,还能给李白什么呢?
3、出示:《把酒问月》。板书:问月。
(1)诗人问了月亮什么问题?划出来。同桌交流。
(2)第一个问题是:青天有月来几时?解释:天上的月亮啊,什么时候出现的?
谁来回答李白的问题?(生畅谈)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这是问月,这是问天。齐读第一个问题。起立,再读。
第二个问题是:宁知晓向云间没?解释诗句。
谁来回答李白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嫦娥孤栖与谁邻?
第四个问题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句话实际写出了月亮是什么样的?
(3)板书:神
小结:小时候月亮,带来——想象;邀月时候,月亮带来——陪伴;现在问月,月亮带来——启示。
4、李白除了望月、邀月、问月,还会思月、捉月、愁月、怜月、吟月……
5、现在任选一个角度,写一首小诗。
6、交流:《赏月》《怜月》《捉月》
儿童是天生的作家,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播放《月之故乡》。
板书:
望月(盘)——邀月(人)——问月(神)
想象 陪伴 启示
思月、捉月、愁月、怜月、吟月……
反思:
孙双金执教的《走近李白》前后两次相隔两年多现场聆听,带给我许多思考。
两节课的教学过程,孙老师都特别注重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如在导入时候让学生谈自己对李白的认识,显然,学生在课前进行了一些资料搜集,预习比较到位。在此基础上,孙老师补充的内容,仍然可以显现出教师的知识底蕴十分深厚,人文素养极高。两节课教学设计上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很多地方都设计了让学生去展开想象,17年的《走近李白》更加明晰。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把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学习诗歌。对于学生的评价,得体到位,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诗歌的学习中来。这两节课都从经典出发,与经典同行,真正把古诗的精髓深入教学,让学生沐浴在诗的王国,感受语文文字的魅力。
我的思考:两节课设计过程中,都抓住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不管是15年,还是17年,孙老师的教学设计都立足于渗透浪漫主义,想象夸张的诗歌表现形式。15年采用了李白的几首诗分层次展现课堂架构;17年精选一首诗深入挖掘其中意境。不容置疑,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流派“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可以称得上是“双峰并峙”,都曾达到艺术的巅峰。我们课后作业的指导上是否可以用上课堂所学的方法,去体会体会“现实主义”读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