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智范《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学习笔记
方智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结合本月《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对方智范教授关于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解读诗词的能力、解读角度、深度的学习进行梳理。)
导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力图让语文教学回归古老的中国文化。教材的选篇古诗文明显增多,比例也比较高。高中的诗词要求也增加到80篇。古诗词也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东方卫视《诗书中华》等。习主席也非常重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推广。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们小学语文老师来说,诗词不仅仅是一个教学内容,对于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认知上、理论上、观念上)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有志气、有理想、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中国古代诗词。
现实意义:
1.习近平2015年北师大教师节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习书记针对上海教材一下取消8首古诗词这一事件,发表了自己对古诗词的重视。古诗词是世世代代的人的发展,是民族的发展,是中国的发展。
2.记得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海明威面对采访“文学是什么?”
海明威回答:“文学作品像一座大冰山。”
冰山理论: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八分之一是作者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是读者也能感觉到。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表面上能够看到的文字只有八分之一,而在水下的无限大的巨大的是文学情怀,这八分之七是最有价值的。我们去探索、品味文学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那表面的八分之一。一个读者水平的高低,也是看一位读者能够通过这八分之一的文字以外,读到多少。
3.美国《文学理论》中对世界文学作品进行分类,认为有五层面:
(1)声音层面(语音节奏)
(2)意义层面(词、据地意思,意向)
(3)世界层面(人物、背景、事物等)
(4)观点层面(思想、观念、感情)
(5)形而上层面(崇高的、悲剧的、可怕的、神圣的、普世的……)
我们更要关注第五层次。
在某些很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有这样一个可以称为“形而上的品质”的层次,这一层可以体现出“崇高”、“光明”、“神圣”、“宁静”、“超凡”、“悲伤”、“恐怖”、“妩媚”、“迷人”等莫名其妙、难以言传的东西,一种洞然大开而又捉摸不定的东西。(西方学者概括的“第五层次”)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宋 梅尧臣
(把非常好的景色通过描写好像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通过具体的形象能够触发人们的联想,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够目极千里、视通万里。)(中国古代概况的“第五层次”)
4. “言”“意”,中国一直有两句话:
言不尽意。(讲出了语言的局限性)
意在言外。(例:齐白石《挖深十里出山泉》)
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德 歌德
文学这东西,尤其是诗词,不但要分析的研究,还得要综合的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 ——叶圣陶
一、意象
1. 词语与意象
词语——指称意义(符号、名称)
意象——表现意义(通过一个事物要表现怎样的思想、观念、感情。)
例:中国诗词意象“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过都城南庄》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
2. 原型意象
例:君子于役《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再读《诗经》四十二首 清 许瑶光
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
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日夕——当归
归家、归乡、归国、回归自然
(日夕的意象运用越来越广泛,衍生出很多非常著名的诗词。如:李白《菩萨蛮》;孟浩然《宿建德江》;崔颢《黄鹤楼》;李白《送友人》;柳永《雨霖铃》;张耒《风流子》)
每一种原始意象都是关于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包含着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生成。
集体无意识——心理遗传基因
二、意境
“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闻一多先生也非常反对诗歌的翻译。意象是一个切入口,由意象构成的意境。
1. 心物交融的陶诗(以陶渊明的诗歌为例)
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词:“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
张戒评价陶渊明的诗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园田。”
《庄子 人世间》:“虚室生白。”
司马彪:“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
(评:庄子的思想都渗透在这一首诗中,农村的景象、农村的生活都以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出现在这一首诗中。整首诗追求一种“自然”,追求“不求”。虚室——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哲理空间。)
例: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是“见南山”好还是“望南山”?辨析)
2. 意境与天人合一
3. 意境的三层次
(1)境多于意——再现 白居易《钱塘湖春香》
(2)意余于境——表现 杜甫《春望》
(3)意与境浑——体现
三、意蕴
1. 母题与意蕴
母题: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单一要素,如情景、主旨、事件、人物、意象,可以作为拓展叙事、形成新的文学作品的基础,称为母题。
意蕴: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是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2. 共感与意蕴
伟大的诗人谈着他自己,谈着“我”的时候,也就是谈着大家,谈着全人类。人们在他的悲哀里看到了自己的悲哀,在他的心灵里认识到自己的心灵。
3. 多主题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