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参加工作已二十一个年头,一直担任高段语文教学,尤其是毕业班教学。屈指一算,今年已是我执教的第十六个毕业班啦!回顾毕业班的语文教学,最困惑、最艰辛的教学任务是作文。如何引导学生爱上作文,提高习作水平,我是这样做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活动,让学生上瘾
“用心体会,生活本来有滋有味”。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落笼中便减天趣。”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我首先做的工作是将学生释放出来。一开学,我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备有一本素材积累本(美文摘抄本),让学生走向生活,去领略大自然中的“趣”、搜集社会生活中的“奇”,记录学习生活中的“得”。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更应引导他们投入社会生活中。让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获得对生活的真实的体会和感受。每周的作文课,是孩子们的最爱。我把搜集或想到的活动内容“搬”到课堂上。“添画鼻子”的游戏,让他们体验盲人的无助;“徒步参观新校园”,让他们憧憬新学校的欣喜;“小鬼当家”的活动,劝告他们要体谅父母、感受劳动的滋味……活动的泉水滋润着一颗颗稚嫩的心灵,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引学生上钩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我们应该利用儿童记性强这一特征,通过大面积的积累训练,让书面语汇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输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里,以切实发展他们的语言,才有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郭沫若有句名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如今,学生不仅有万卷书,而且有互联网。为此每天都读课外书成为我班每个学生的“必修课”。晨读、午读、班级图书角,家庭小书柜、卧室枕边书的推广正在逐步落实,成为常态。不仅随意阅读,还定主题阅读,还要做读书笔记,摘抄精彩词句。我定期抽阅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并指导他们读以致用,把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日积月累,作文中的语言定会绽放光彩。
他山之石奠基础——模仿,扶学生上路
其实,作文训练过程就是一个由模仿到创作的过程。模仿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在欣赏每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时,都要寻找一个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或一两个亮点,让学生模仿训练。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各类课文,语言优美、规范,是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典范。我依据这些范文,从模仿句子和片断着手,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总之,学一篇课文,要学有所得,学有所长。长时期的强化课文范例效果,坚持不懈地进行读写结合,学生对技法的运用和写作也就会慢慢地得心应手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
不拘一格降人才——创新,领学生上套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模仿是为了不模仿,过渡到创作。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特别强调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教学中,我从不以任何规定去捆绑孩子,从没有“作文能不能这样写”的顾虑。什么形式都可以,只要能把内容表达好。
万紫千红总是春——欣赏,激学生上进
传统的方法耗去了教师的大量精力、时间,也忽视了学生的评价需要和评价能力,收效甚微,甚至因一片红的太过精细的批改引起学生的反感。为什么不把权力放一放呢?我在讲评中,教给学生一定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过一过教师瘾,他们会乐此不疲,甚至改得比老师还要认真。学生在各种评价活动中看到别人的优点,找到了差距,也悄然提高了作文能力。人的手指都有所长短,何况作为形色不一的人,同样,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各不相同,笔下流露的世界也五彩斑斓,学生的作文也会有所差异了。我们要懂得欣赏,“蹲下来”看孩子们的习作,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来评价每篇习作,你会发现,稚嫩的习作中,总会有圈点之处,精妙之笔:要么是好题诱人,要么是情节感人,要么是描写动人,要么一“词”惊人……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和过去相比,看到他们的进步,好学生应与发表之作对比,树立更大的信心,让全体学生都能成功,而不是“一枝独秀”。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一篇内容丰富,构思新颖,文词优美的文章,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多听、多看、多想、多练得来的。要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必须让学生找到更多、更好地适合写作的金钥匙,勤下苦功夫,这样才能打开写作的大门。希望采小的全体教师共同研究与实践,为作文教学锦上添花,让作文成为生命独白与心灵的对话。我想那时,学生一定会高声齐呼:“作文,爱你也容易!”纯属个人己见,不敢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