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我与学生一起玩数学(陈春明)
 
我与学生一起玩数学(陈春明)
发布时间:2018-05-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春明

我与学生一起玩数学

“数学好玩”,这是92岁高龄的国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老人在中国少年数学论坛的开幕式上,赠送给少年数学爱好者们的一句话。但是,纵观我们现在的学生,他们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感受,我想,估计一个都不会有。我们的学生整天忙于做题、改题中,他能感受到“数学好玩”吗?

2011年版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开设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设置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的必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综合与实践是个全新领域,备受关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却发现周围许多教师不重视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认为综合与实践难以开展和实施,从调查情况来看,多数教师还是偏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实践课又没法直接在试卷上得以体现,认为对提高数学成绩无用或者效果不大,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弄些练习让学生做做。另一方面基于条件的有限,一些教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素材,上实践课有时又要准备很多的材料,从而对实践课望而生畏。因此,教材上的实践课,与学生生活实际最紧密相关,学生最感兴趣的,却被教师忽视了,成为了书本上的摆设。

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我一直在思考,本学期,正好我校开展自课程活动,因此,我决定六年级在自课程时间尝试开展。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还记得第一节课,学生们习惯性地带好了书,文具盒、草稿本来到数学活动室。当我告诉学生,我们要上的数学课跟平时有点不一样,就是来玩数学的,不要做题时,学生们都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简直不敢相信。

《一张纸最多能折几次》这节课,我让学生先大胆地猜,有学生说3次的,也有学生说10次的,还有学生说无数次的。当然学生都是乱猜的,也有学生说到可能跟纸张的大小厚度有关,薄一点的纸对折的次数会多一些,厚的纸对折的次数会少一些,纸张大,对折的次数也会多一些。在让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我给学生准备了各种材料,然后组织学生分别进行小组实验,通过猜想——实验——得出结论,学生豁然开朗,然后再通过观看网上的视频,学生明白了其中的缘由。这样的一节课,学生动手又动脑,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在看似玩中掌握了知识。在接下来的《大树有多高》、《为什么没有3元的人民币》等课中,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太神奇了”、“原来如此”学生们一个个惊赞到。

我想,这样的数学课,学生肯定是喜欢的,同时掌握也是最为牢固的,比多做几道题有意义的多了。也许若干年后,很多学生不记得我这位老师了,但他们还能记得曾上过这样的数学课,觉得数学课很好玩,很有趣,很有意义,那就值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