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方文化之旅
记得在自课程的第一节课,我就给孩子们介绍了小红狗Clifford的故事,它为北美儿童所熟知、所喜爱,并出版了一系列的故事书,电视上还播放着由书改编的动画片。其中有一本《Clifford’s Happy Mother’s Day》,我作了重点推荐。
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Emily的小女孩收养了在邻居家刚出生不久的Clifford。母亲节快到了,有一天小女孩和父亲带着Clifford去给妈妈买礼物。他们先后到了糖果店、花店,一路上淘气的Clifford惹了不少麻烦,最后他们还买了纸、装饰贴,带回家自制贺卡。在做贺卡的时候淘气的Clifford再次闯祸,把做好的卡片上以及小女孩的毛衣上都踩上了它的爪印。母亲节的那一天女孩的妈妈高兴地收到了父女俩的礼物,在妈妈的建议下他们把印有Clifford的爪印的毛衣铺在了Clifford妈妈睡觉的篮子里,这是送给它的母亲节礼物。故事最后的画面是,Clifford长大了,成了一个身高比妈妈高出许多的大狗,但是妈妈还在用舌头舔舐它的爪子,因为在妈妈眼里他依然是一只小狗狗。
这个有趣的儿童故事一定程度上投射了西方节日文化的一些特色。跟国内一样,西方的节日也很多,但比较大的节日主要有两类,其中一类是像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感恩节这类比较凸现亲情、友情等关系的,一类是带有宗教意味或者说跟宗教有关的节日,如复活节、圣诞节等等。不管什么样的节日,首先最能从中获得乐趣的自然是孩子。有意思的是,节日在西方似乎并非只是带给孩子一时的娱乐,而是演绎成为一种文化,透过这些节日,我们能从中感受到西方文化的诸多特点,感受西方文化中着力张扬的“爱”的诸多意味。
在西方,我们看到,不论什么样的节日,家庭聚会、出游等似乎成为一种常规。借着节日这个符号,人们在传递着一个讯息:人与人彼此之间需要亲近、关爱,需要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节日里人们就是借着家庭聚会、出游等各种形式来凝聚亲情、友情。
就母亲节而言,像故事中的父女俩及小狗,在母亲节来临之际他们的表达方式是为母亲购买巧克力、花束,自制卡片,最后借着人的情感传递,狗妈妈也得到了礼物——印有小狗爪印的衣服。在现实生活中,在家庭、学校里,在从小的教育里就在给孩子们灌输着一种理念,即寻找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关注、情感感受。而我的自课程,就是给了孩子们这样一个契机,圣诞节的手绘贺卡、圣诞绘本、自制复活彩蛋、万圣节面具、合做一个南瓜灯、一封说出你的谢意的信笺……内敛的他们,借着这样一个时机将朴素的情感表达出来。
我常常想,也许是因为西方文化、教育中比较强调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注重个性独立,力求人与人彼此之间既保有真诚坦率的友情或亲情,同时彼此在经济上保持相对的独立,这样便没有了对他人的过分依赖与强求,没有了利益的冲突,也没有了众多的是是非非以及由此而来的抱怨、指责等,关系自然被简化。因此,它绝对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每周五的自课程时间,我和13个小伙伴们徜徉在复活节的喜悦里,沉浸在圣诞节的快乐歌声里,在感恩节的信笺上酝酿最想表达的谢意,在复活蛋上画出孩子们喜爱的奥特曼、星球大战、白雪公主……
也许,我为孩子们准备的只是每周一次的一点点小仪式,但是,能让平凡世界闪烁出钻石般的微光,或许,也能擦亮孩子们的整个人生。
爱,在我们的自课程时间里,似乎也因此变得更简单、更坦率、更真诚、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