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博文>>“灵动教育”——您了解吗?
 
“灵动教育”——您了解吗?
发布时间:2018-06-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静

一、什么是灵动教育

    雅斯贝尔斯说过:“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国内也有学者曾明确指出:“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两种观点如此相似,这种相似直逼教育的本真——触动灵魂。我们不妨把这种教育称作“灵动教育”。这里,“灵”主要指“灵魂”“心灵”,“动”主要指“触动”“感动”,因此,灵动教育是指触动灵魂或心灵的教育。

实质上,灵动教育是一种回归本性的教育,是教育的返璞归真。它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研究表明,实践中的灵动教育并没有固定模式可循,它是教师智慧的充分体现。它要求教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智慧,教中有能力。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时时探索走进学生心灵的新途径。下面所列举的案例即可视为灵动教育的典型。

一位教师布置学生写作文,班上一位学生只写了300字左右,而且字迹潦草、错字连篇,但是文章的构思较为新颖。按惯例,这样的作文只能打60分左右,但对学生肯定不会有什么触动。于是,教师给该生 打了一个这样的分数,“95-20-15”,并在每个分数下面分别作了解释:95分——构思新颖 ,有创新精神;减20分——由于字数不足规定数;减15分——由于书写太潦草,还有错别字。

试想,如果这位教师只是按照惯例,简单地给出60分,那么能对学生起到教育吗?但这个带着减号的60分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它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送去的是希望和信心,同时又指出作文中的问题所在,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失误之处和努力方向。“分数中的减法”形象而生动,一下子走进学生的心里。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触动心灵的教育不是不能为,而是大有可为。

二、灵动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尊重儿童的天性,把孩子当作孩子

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天性会因时因地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首先“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之一。儿童爱玩的天性会趁教师不注意时加以释放,搞出这样或那样的小动作,甚至是“恶作剧”。在这种情况下,灵动教育并不是不加分析地断然呵斥,也不是凭借教师的权威任意惩罚学生,而是要求教师以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和尊重儿童“爱玩”的天性,但尊重并不意味着迁就,教师要凭借自身的教育智慧,以合适的方式引领儿童的发展。其次,不时的出现小“错误”也是儿童常见的天性。所谓“错误”,是指儿童在认知过程中的失误或偏差。可以说,只要有认知,就会有错误。也就是说,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换言之,“错误”的出现是儿童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在新课程看来,“错误”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错误”中包含了儿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客观地反映了儿童个体的心理特点。灵动教育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了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和精神,它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资源意识,把这种“错误”看作宝贵的教育机会,通过恰当的处理引领儿童的发展。

(二)教育中没有失败者,人人都要在教育的引领中获得成功

灵动教育关注和尊重每个生命,它从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把爱深深植根于每个教育者的心底,体现在每个教育细节之中。灵动教育充分相信学生,同时也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展现自身的教育智慧,尽可能地为每位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灵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树立平等意识,做到真诚倾听

(二)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奇思妙想

(三)优化教育交往,构建师生生存关系

灵动教育主张师生在生存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心心相印的关系,我们称之为“生存关系”。灵动教育倡导的师生生存关系是以“爱和友谊”为基础,是充满友爱和无限信任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都不是作为依附性和被动性的对象,而是围绕共同话题积极参与、真诚合作、相互分享。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