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构建灵动课堂
 
构建灵动课堂
发布时间:2018-06-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勇璐琰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语文的生命体嬉戏激荡,也就构成了整体领悟的语文教育的动人乐章。”这段话,道出了构建灵动课堂的关键所在:教材和学生。

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在钻研教材、精选内容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课堂在内容精选后更加高效,学生在精选内容的学习中实现语文素养的生长。公开课上,学生跟着我去品读、理解我选择的认为值得品读的段落。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选,课堂显得更加简洁高效了。但这不免又让我思考:我选择的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是否就是学生不懂的或者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的选择,由教师选择还是由学生选择?灵动课堂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去认识,哪些材料值得去阅读、探究,哪些是想一想就能解决的,还有哪些是课堂上不能解决或无需解决的。

构建富有生长气息的灵动课堂,还需要教师倾心培植“开放、自由、平等、活力”的课堂文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大自然的景物,数不清的山峦,道不尽的江河,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无不展示着自己的壮丽与神奇。但小学生缺乏阅历,对于这些景物的认识十分抽象,只有通过多媒体演示加以直观感受,学生才会产生共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相关图片和视频——缥缈的庐山云雾,迷人的西湖夜景,透蓝的拉萨天空等等,这些直观场景让学生印象深刻。这样在课堂上,教师讲到课文中的自然景物和地理风情,学生才会有所思,有所想,融情于景,触景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又如苏教版六年级说理文《学与问》一课中出现了两位学生不熟悉的名人——哥白尼、沈括。要想让学生认识、体验、理解和内化说理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必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提前上网查找这两位大学问家的相关资料,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天体运行论》、沈括的《梦溪笔谈》等,还可以上网了解两位名人做学问的故事,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拓宽思维,加深认识。在课堂拓展部分,或是课后,可以制作多媒体微视频,播放更多名人做学问的资料,引导学生将所学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多媒体网络文化与灵动课堂的结合,使得语文课堂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主动接受所学知识,并内化知识。

构建灵动课堂,关注课堂生长,呼唤课堂回归,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在师生的共同生长中绽放灵动的精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