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上对“灵动”的解释是: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这是灵动课堂的外显形态,它的内核则是在人本理念引领下,通过教与学,搭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平台。灵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思维要灵活,课堂要灵活、灵巧、灵透;动就是教学过程要自动、互动、他动、群动,从而达到师生身心俱动,和谐共振,合二为一,达到心随课动,课随心动的美好境界。灵动课堂就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悉心引导,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趣。 灵动课堂立足学校“身心健笔墨灵”的“灵动教育”文化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目的在于启智开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灵动课堂采用先学后教,顺势而导,以“三导一体”的教学策略,以灵动五步基本式为载体,以两案三评和小组合作为抓手,进行课堂的构建和实施。 一、制定课堂目标,关注核心素养 教育部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灵动课堂即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出教学目标,并制定相关的目标达成量化表,体现出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可测性。为教学目标在课堂上的实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奠定坚实的导向基础,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引导课前预学,确定教学起点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因此,我们每堂课的教学都应该明确教学的起点在哪里,以确定教学目标。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预学案,引导学生预学,自行发现知识,生成问题。通过展示和交流,老师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基本掌握了哪些知识, 还存在哪些问题,并对学生预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整合,形成新的学习目标,以确定教学的起点。 三、构建灵动课堂,确定“五步基本式” 灵动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我们构建了灵动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变通。 第一环节:交流预学定目标。 在学生充分预习和展示的基础上,对学生预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逻辑排序、筛选、整合,生成本节课的新的学习目标。目标的生成要自然,随机。或由相关背影知识介入,或由相关生活情境引入,或由学生预习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入。目标的呈现要简炼,不能出现大段文字,书写到黑板左上角,便于让师 生随时聚焦目标的达成,防止课堂教学游离于目标之外。 第二环节:独立自学理问题。 独立自学中,学生带着新的问题再次自主学习,学生利用导学案和教师提供的教学情境,再次尝试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一步的重点在于学习教学目标中最重要的、还未学会的知识点,并注意整理自己的学习所得,准备在同伴中或者小组内交流。 第三环节:小组研学共促进。 这一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两人小组组内,多人小组组内交流、组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组内交流首先是“一对一”方式的解决个人问题,其次以一人讲解或人人交流的方式解决组内共性问题,然后再以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班内共性问题。 第四环节:互动展学作小结。 这一环节要求在深入展示的基础上,由学生或教师总结提升,目的是让学生的所学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能体系,对知识与能力形成最本质的把握,归纳小结必须是的是思维层面上的方法技能——程序性知识,或者是策略性的知识。 第五环节:运用拓展寻延伸。 实践运用中要紧扣目标,运用练习,当堂评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选择评价方式,多元化多角度 《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学生评价体系中,我们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既要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又要关注学习情感和态度,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我们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中可以发现问题获取信息探索出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方法。 (一)学生自评 我们通过预习案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情况做了初步的自我评价,在课堂中,我们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否主动参与本堂课的学习,是否投身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之中,是否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等。通过这些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关注自己的行为状态,促进自我的发展。 (二)学生互评 在课堂中,同学间的互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倾听中思考,在倾听后评价他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如在课堂上孩子们的“我有补充”、“我有疑惑”等,这些都是对同学的及时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互相评价学习活动中各自的表现,小组的分工是否明确,与同学合作是否融洽,表达交流是否流利等。当评价别人的同时,揽镜自省,学生也会形成一种反思,得到一种成长与进步。 (三)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的形式多样,课堂中老师对学生的一次次的肯定,都是老师对学生的及时评价,教师设计的“灵动之星颗颗闪耀”,让小组进行评比。此外,作业测评,也是反馈的重要手段。老师在评价的时候注重角度的多元化,注重手段的多样性,从而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及时得到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五、实施灵动课堂,讲究教学策略 1.利用预学案进行教学,有的学生等于进行了两遍学习,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效果随机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这对老师的备课和上课要求提高了。备课时需要预设几个层次的探究任务,才能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尽管教师已经批阅了学生课前自学的导学案,对教案进行了调整,我们还是看到教师预设超出和滞后的情况。 2.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起点,所以,学生的差异影响教师在第一环节所用的时间,长此以往,正向作用就是全体学生“比学赶帮超”,努力完成课前学习,自学能力逐步加强,而老师的微课程越来越简约,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学习方法改善,真正提高学习效率,改变学习方式,减轻课堂负担。相反,如果个别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而教师又在第一环节占用更多的时间,则会使很多学生重复学习,从而降低课前学习的兴趣,使事情走向反面。所以,灵动课堂的必要条件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师对课前学习的及时把握。 3.课堂探究任务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基本问题已经解决,课堂教学第二环节的任务是解决难点问题或者拓展问题,所以,这里的探究任务应该更多地设计平行任务,即不同小组探究不同的问题,以突破难点,交流回报扩大课堂信息量,也扩大课堂思维量,这样即保证了广泛探究,有可以提高交流汇报的倾听效果,还可以突破难点。 4.合作探究的指导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一中心环节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同时留足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认知结构,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将教师与学生之间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关注儿童精神生活,赋予教育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面对充满灵性的儿童,关注学生主体的情感需求,以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件乐事,当成是一种享受,使灵动课堂教学成为焕发小学生生命活力的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