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活教育”思想引领下的“灵动课堂”实践研究>>文献资料>>文献学习与反思:我们为什么需要“灵动教育”(吴鸣凤)
 
文献学习与反思:我们为什么需要“灵动教育”(吴鸣凤)
发布时间:2019-05-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鸣凤

采菱小学市级备案课题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活教育”思想引领下的“灵动课堂”实践研究

记录人

吴鸣凤

学习时间

2019.5

标题

我们为什么需要“灵动教育”

来源

中国教育学刊

  主要

 

内容

一、什么是灵动教育

雅斯贝尔斯(T.Jaspers)   说过:“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2]国内也有学者曾明确指出:“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

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3]两种观点如此相似,这种相似直逼教育的本真———触动灵魂。我们不妨把这种教育称作“灵动教育”。这里,“灵”主要指“灵魂”“心灵”,“动”主要指“触动”“感动”,因此,灵动教育是指触动灵魂或心灵的

教育。实质上,灵动教育是一种回归本性的教育,是教育的返璞归真。它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研究表明,实践中的灵动教育并没有固定模式可循,它是教师智慧的充分展现。它要求教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智慧,教中有能力。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时时探索走进学生心灵的新途径。下面所列举的案例即可视为灵动教育的典型。一位教师布置学生写作文,班上一位学生只写了300 字左右,而且字迹潦草、错字连篇,但是文章的构思较为新颖。按惯例,这样的作文只能打60 分左右,但对学生肯定不会有什么触动于是,教师给该生打了这样一个分数,“95-20-15”, 并在每个分数下面分别作了解释: 95分———构思新颖,有创新精神;减 20 分———由于字数不足规定数;减   15 分———由于书写太潦草,还有错别字。[4]试想,如果这位教师只是按照惯例,简单地给出60 分,那么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吗?但这个带着减号的60 分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它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送去的是希望和信心,同时又指出作文中的问题所在,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失误之处和努力方向。“分数中的减法”形象而生动,一下子走进学生的心里。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触动心灵的教育不是不能为,而是大有可为。

二、灵动教育的基本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灵动教育一以贯之地秉持以下理念。

(一) 尊重儿童天性,把孩子当作孩子

天性即人身上的自然性。尊重儿童天性,“就意味着看重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就意味着尊自然、去枷锁、崇个性、尚自由,就意味着尊重科学和民主”[5]。不知是理论引领的乏力还是传统惯性的强大,这个被教育理论一直宣讲且几乎所有教育者都明白的道理,真正实践起来却并不顺利。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无视儿童自身的天性,把儿童当作成人去要求和规范。例如,小学一年级的一节体育课上,当其他学生都在练习跳绳时,一位学生偷偷拿出自己非常喜爱的溜溜球玩了起来。教师发现后狠狠地训斥了一顿,没收了溜溜球,从此这位一向喜欢体育的学生不再喜欢这位教师,不再喜欢他上的体育课。可以肯定,如果教师把教育经营为此种结果,那么这样的教育一定是不成功的。灵动教育则不然,它把“尊重儿童天性,把孩子当作孩子”作为自己的重要理念之一。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天性会因时因地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首先,“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之一。儿童爱玩的天性会趁教师不注意时加以释放,搞出这样或那样的小动作,甚至是“恶作剧”。在这种情况下,灵动教育并不是不加分析地断然呵斥,也不是凭借教师的权威任意惩罚学生,而是要求教师以平和的心态正确看待和尊重儿童“__________爱玩”的天性,但尊重并不意味着迁就,教师要凭借自身的教育智慧,以合适的方式引领儿童的发展。其次,不时地出现小“错误”也是儿童常见的天性。所谓“错误”,是指儿童在认知过程中的失误或偏差。可以说,只要有认知,就会有错误。也就是说,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换言之,“错误”的出现是儿童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在新课程看来,“错误”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错误”中包含了儿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客观地反映了儿童个体的心理特点。灵动教育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了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和精神,它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资源意识,把这种“错误”看作宝贵的教育机会,通过恰当的处理引领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天性“恰恰是文化生长的根基,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秘密,是人类富于创造性的秘密”[5]。教育不应致力于去改变儿童的天性,而应对儿童的天性心存敬畏。一句话,教育中只有尊重儿童的天性,把孩子当作孩子,教师才能走进儿童的心中,触动儿童的心灵。

(二) 教育中没有失败者,人人都要在教育的引领中获得成功

在功利主义取向的影响下,现实中很多被认为是教育的活动实际上无形中生产着“失败者”,一些被教师认定为拖班级后腿或没有发展前途的学生,随时可能遭遇被边缘化或“被退学”的危险。媒体曾有过这样一篇报道,称福建石狮塔前小学四年级学生小强(化名)   因为成绩不好,被教师逼签保证书。保证书要求6 月之前,小强的语文、数学两门功课均要达80 分以上,不然将自动退学。[6] 这个报道虽然是个案,但这一现象在教育现实中却很普遍。灵动教育则不然,它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发展潜质,只要找到合适的途径加以引领,人人都会成功。因此,灵动教育始终坚持在学生成功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灵动教育关注和尊重每个生命,它从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把爱深深根植于每个教育者的心底,体现在每个教育细节之中。灵动教育充分相信学生,同时也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展现自身的教育智慧,尽可能地为每位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灵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 树立平等意识,做到真诚倾听

所谓平等意识,主要是指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方在交往过程中都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平等意识的树立,不仅是灵动教育的强烈需求,还可以在后现代主义思想中找到充足的证据。后现代主义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我们为什么需要“灵动教育”个人或一种思想———不管这个人或这种思想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都是真实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别的东西更真实。一个实在并不比另一个实在少点或多点实在性。因此,后现代主义主张摒弃一切歧视,“接收和接受一切差异”[7]。在这里,“平等的意识”是指教育中的双方都享有着平等的“言说”和“思想”的权利意识。伏尔泰(Voltaire) 的“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这句名言就是对这一平等意识的最好诠释。由此看来,具有平等意识的灵动教育者应该具有博大的胸怀,倾听所有学生的声音,反对用一种观点来排斥另一种观点,也不主张把个人观点强加于他人观点之上。

(二) 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奇思妙想

下面先看一个案例。一次,物理学家朗之万给科学家的孩子们上课,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入水中必须排出相同体积的水,为什么金鱼放到水中却不会排出水呢?孩子们个个绞尽脑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居里夫人的女儿琦瑞娜独辟蹊径地找来一条金鱼,放进水里。结论出来了:金鱼在水里也是要排水的。[8]这一案例不仅展示了朗之万教授高超的授课艺术,而且给予我们重要启示:除了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之外,培养学生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和书本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是灵动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困惑甚至争议的现象,这恰恰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创造的契机。此时,教师应充分展现自己的教育智慧,恰当引导,适时点拨,激励学生对问题作出大胆猜测,甚至是奇思妙想。心理学研究表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奇思妙想是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开发智慧潜能的教育良方。当然,学生的想法也许是巧妙的、奇特的,也许是幼稚的、平淡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之处在于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

(三) 优化教育交往,构建师生生存关系

“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理解。”[9]为此,灵动教育要注意优化教育交往,还“交往”以本义,让自由、民主、理解和包容的精神贯穿教育交往的整个过程。灵动教育主张师生在生存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心心相印的关系,我们称之为“生存关系”。雅斯贝尔斯认为,“生存的交往”是人们之间真实的交往。在此,个人摆脱了对他人、集体和世界的依赖。个人是作为自主的、独立的个人。个人与他人的交往既不丧失于他人之中,又不与他人相对立,而是在彼此保持自己的个性、人格、自由的同时又把自己的内心揭示给他人,并领悟他人之心,做到彼此心心相印。个人正是在这种心心相印中发现自己的生存和自由。[10] 也就是说,灵动教育倡导的师生生存关系是以“爱和友谊”为基础,是充满友爱和无限信任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都不是作为依附性和被动性的对象,而是围绕共同话题积极参与、真诚合作、相互分享。

 

心得

体会

教育正遭遇着诸多无奈和困惑,一方面,教育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另一方面,教育又备受人们的指责和非议。可以说,现实中人们对教育的指责与不满从未中断过,重新思考教育的呼声此起彼伏。“当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没有了愉悦,一双双稚气的眼睛没有了光泽之时;当用分数描绘出的歌舞升平的蓝图正在被一个个严酷的学生发展问题抹去光彩、扒掉伪装之时,也就到了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立场和出发点的时候了。”[1] 在这一背景下,灵动教育以其对教育本真的真切把握很快进入人们的关注视野。那么,什么是灵动教育?其理念是什么?如何实施?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