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一)陈鹤琴小学教育思想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陈鹤琴(1892-1982),是一位将毕生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者。他先于 1914 年在清华考取“庚子赔款”赴美留学,得以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及其实验和研究方法。1918 年回国后,他在南京、上海、江西等地开展了幼稚园和幼儿师范教育等教学实验和研究,为推动我国儿童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27-1937 年间,陈鹤琴分别在南京和上海工作。在南京和上海工作的十多年间,陈鹤琴教育实践的中心是小学教育,因此他实验的对象也由之前的学前儿童逐渐转向了小学儿童,他工作的重心也由幼稚园教育转向了小学教育。他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规律,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结合本国本土的特色与实际,开展了广泛的教育实验和改革,以《儿童教育》为主要园地,常常著文演说发表他小学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有关办学思想,内容涉及到小学教育原则和方法、小学教师的培养、小学德育、小学的管理各个方面,逐步形成了对小学教育的系统见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教育理论。 (二)小学英语教学的基础性地位 英语,伴随着二十一世纪世界建设步伐的加快,已经逐渐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语种,逐渐融入到全球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自然而然的,学习、掌握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被人们广泛认可。199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一份调查结果,根据结果显示,英语在大多数亚太地区国家的基础教育阶段就已属于必修课程。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开始于 1999 年,但那时是一种辅助性的课程。明确将小学英语课程作为国家规定必修课程的是 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这个文件开始,英语课程就成为小学课程中固定的一员,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之路也就由此开展了。至今,小学英语教学在我国也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之路,它获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仍然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在我国的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英语教学发展的速度还比较缓慢,教学总体质量还比较低下,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些格格不入。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后,英语教学也紧跟改革步伐,在 2001 年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01 年)版》,之后,在 2011 年国家教育部又颁布了经过修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并首次将英语课程的性质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