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其他老师都在努力与班级学生“打成一片”时,他却主动和学生拉开距离;当其他老师紧跟改革步伐进行一体化教学时,他却“逆势而上”坚持自己的做法;当其他老师因为学生寝室内勤扣分而痛惜奖金时,他却对扣分的学生说“扣得好”。他是杭州市第一技师学院的“怪老师”王一群。他说:“只有跳出条条框框,有活性、有生命的教育才是真正持久的教育。” 学生管理:反其道而行之 个性张扬,性格敏感,文化基础薄弱,上课如同小和尚念经,“坏习惯”数不清……这些中职生的群体特点,决定了中职学生管理的“任重而道远”。30多年的职教生涯,5个班班主任的经历,让王一群逐渐探索出了“独门秘诀”—— 反其道而行。 不与学生干部太“亲密” 执教多年,有一个问题一直盘桓在王一群的心中:新生中总有几个学生以老师“眼线”自居,自动自发地为老师“汇报”班级中的大小事宜。在和学生交流中,王一群发现,原来在小学、初中阶段,有不少老师喜欢和学生“私下交流”,尤其是喜欢把学生干部当做自己的“眼睛”,借助他们来进行班级管理。 “这是一种不科学的管理方式。”王一群认为,班主任完全可以通过正常渠道了解学生的情况,有“眼线”监视的班级很难有凝聚力,每个学生都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而且,“眼线”的经历会有碍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与同学的关系。所以,王一群与学生相处的时候,会适当保持距离,尤其是不与学生干部太“亲密”。如果有学生经常来办公室找王一群汇报,他还会把学生“赶走”。 有一次上课,王一群发现一名学生干部上课不认真听,却一直拿笔记着什么。下课后,该学生干部拿着自己的“笔记”跟王一群说:“老师,我看到有同学上课在做小动作,我记下来了。”听到这番话,王一群不仅没有表扬这个“帮助老师”的学生,反而批评了他:“上课你要做的是认真听讲,而不是观察别的同学在做什么。你的这份‘日记’,老师是不会去看的。”王一群严厉的话让这个学生愣住了。看到学生委屈和不解的眼神,王一群又解释道:“如果你经常来老师这汇报其他同学的不良行为,同学们会怎么想?你以后怎么和同学交朋友?”经过这件事后,这个班里再也没有“打小报告”的事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