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策略的研究>>文献资料>>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人物题材课文的教学实施
 
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人物题材课文的教学实施
发布时间:2024-04-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方燕

坚强的意志品格,忠贞的爱国情怀

——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人物题材课文的教学实施

摘要:革命人物坚强的意志品格和忠贞的爱国情怀,具有不容忽视的教学价值和德育价值,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理想人格的塑造有积极导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正确把握此类课文的精神内涵,坚持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因“体”制宜,分类教学,依托任务群,开展实践活动,将语言文字学习与革命人物精神传承有机统一,以达成此类课文特有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革命人物;坚强品格;忠贞情怀

以革命领袖、革命家、革命英雄为代表的革命人物,具有坚强的意志品格、忠贞的爱国情怀,他们的精神已成为砥砺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以下简称 “统编教科书”)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视革命文化教育,选编了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富强美丽的现代化国家,涌现出的革命人物故事。因此,研究统编教科书中的革命人物题材课文,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革命人物精神的传承有机统一,既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体现,又是语文课程应有的育人目标,需要我们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正确把握此类课文的精神内涵。

一、革命人物题材课文的编排

统编教科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革命人物主题的课文或穿插编排在各个单元中,或集中编排在一个单元内,辅以语文实践活动,在“阅读链接”栏目中也向学生推荐了相关题材的作品。这一编排呈现出从第一、二学段的“单篇分散”逐步向第三学段的“单元整组”过渡的特点,体现了循序渐进、滋润渗透的编排原则,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革命人物精神的熏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 “新课标”) 明确提出了不同学段引导学生学习革命人物精神的要求

坚强的意志品格,忠贞的爱国情怀是革命人物身上共有的本质特性。统编教科书中的革命人物形象在具备英雄人物共性的基础上又呈现出个体差异。笔者综合梳理革命人物所处时代的特征、人物行为以及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等因素,将统编教科书中革命人物形象分为以下类型。

(一)万水千山只等闲:乐观无畏的坚韧意志

乐观无畏的坚韧意志铸就了革命者的崇高和伟岸。《七律·长征》是革命领袖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展现了红军战士战胜严酷的自然环境,历经频繁的激烈战斗,胜利进行长征的伟大壮举,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万里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军神》中,革命家刘伯承在眼睛受了重伤后,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革命,拒绝使用麻醉剂,强忍着巨大的疼痛接受手术,展现了钢铁般的意志。

无论是革命伟人还是革命战士,他们乐观无畏的坚韧意志在当今同样意义非凡。将感召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惧艰难困苦,在逆境中磨炼自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强大的内心去直面困难,以坚强的意志面对生活。

(二)青山处处埋忠骨:忠贞为国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革命人物对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革命人物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毛主席作为父亲对儿子饱含深情,作为人民领袖以国家为重、为革命不徇私情,想到的是千千万万像毛岸英一样为国捐躯的人民志愿军烈士。革命人物所葆有的忠贞为国的家国情怀,对于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巨大的感染作用。

(三)粉骨碎身全不怕:视死如归的生命赞歌

《黄继光》记叙了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他那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敬仰。《狼牙山五壮士》展现了八路军五位战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十六年前的回忆》为我们还原了革命家李大钊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面对敌人的桥型暗堡,董存瑞在无法安放炸药包的情况下,毅然高举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革命人物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人民幸福,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生命赞歌。

(四)俯首甘为孺子牛: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

《为人民服务》是革命领袖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根本宗旨。《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解决了村民的吃水困难问题。《毛主席在花山》通过记叙毛主席在花山村的几件事,表现了他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的革命情怀。《清贫》中,革命家方志敏以舍己为公、甘于清贫的高尚品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信念。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体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深植于革命人物的心田,激励着他们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二、革命人物题材课文的教学

(一)文道统一,把握教学原则

1.文本解读要准确

在革命人物题材类课文中,文本作者的价值取向、教科书编者的价值取向都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教学这类文本时,教师不能曲解、误解文本内涵,做随意的多元解读、臆想发挥,而应在尊重历史、尊重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教材的编排意图上,准确解读文本,帮助学生从革命文化、革命人物精神中汲取正能量。

2.目标定位要适度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从培养核心素养出发,把握四个方面整体交融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时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注意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1]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教学单元。据此,教师在教学革命人物题材课文时,要做到“文道统一”,“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德融为一体”[2],体现语文学科的规律和特点。教师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的语文水平,还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语文要素目标以及课文的教学目标,坚持革命文化教育与语文素养提升相结合。

3.学习规律遵循

革命人物题材课文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在理解时容易遇到困难,不易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在学习课文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时代背景,提供缩短时空距离的桥梁,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二)因“体”制宜,分类教学

从文体上,革命人物题材类课文大致可以分为记叙文(叙事体)、论说文和诗歌三类。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特征,采用因“体”制宜的教学策略,努力探寻文本的核心价值,实现“文道统一”“言意兼得”。

1.叙事体的形象示范

统编教科书中,叙事体文本是极其重要的选文类型。叙事性文本在人物、环境、情节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革命人物题材类课文大多记叙了不同时代背景下革命伟人或革命英雄的事迹,具有叙事性文体的典型特点。把握住叙事性文本的特点,结合学段阅读目标以及单元语文要素可以探寻出执教这一类课文的教学策略。以小学三个学段的记叙文为例,即: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四年级下册《黄继光》和六年级《狼牙山五壮士》这三篇课文所处学段目标,及其对应的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目标都有所不同。

策略一:理清思路,整体感知人物形象。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执教革命人物题材的记叙文,同样需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叙事思路,继而通过事迹,整体感知人物形象。二年级《朱德的扁担》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再出示本课需要识记的词语,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精简,以“朱德、挑粮、战士、心疼、藏扁担、不料、敬爱”等词语为线索,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继而整体感知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这样设计,既符合学段特点,降低了把握内容的难度,又突破了本单元语文要素——“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难点。四年级《黄继光》一文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示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圈画批注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语句,继而组织学生交流从中体会到了黄继光怎样的英雄气概,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的学习目标。学习六年级《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到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的,再让学生抓住文本中“痛击追上来的敌人”“带头向棋盘陀走去”等一些关键信息,用概括小标题的方式梳理文章的层次,然后让学生根据小标题的提示,连起来说一说这个故事,从而感受五壮士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这样就能较好地落实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的阅读目标。

策略二:深入细节,品读体悟人物精神。细节是指叙事性文本中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是作者表现人物灵魂的方法,也是读者感悟人物的抓手。抓住了细节,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在推敲品味语句的过程中感悟文本的真谛。如《朱德的扁担》教学中,抓住“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这处描写中的“白天”“晚上”“常常”“整夜整夜”等关键词,体会朱德同志的忙碌、辛苦。《黄继光》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关注黄继光舍身堵枪口时的英雄壮举时,教师可以提问:黄继光是在什么情况下又站起来的?让学生联系上文中的细节描写,发现是在“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肩上腿上都负了伤”“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的紧急情况下又站了起来,从而感受到黄继光在身负重伤、随时都会牺牲的情况下站起来坚持完成任务的英雄气概。《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可引导学生聚焦第二自然段,关注其中对于人物群像和每位英雄的个体刻画,尤其抓住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如马宝玉是“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由此表现出班长的沉着冷静;葛振林的“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表现出对敌人的痛恨之情……每位战士都充满了英雄气概,但对他们的描写又各有特点。

策略三:升华认识,延续革命传统。与其他体裁的阅读教学不同,在革命人物题材的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客观表面的知识,还应该对文章所记叙的时代背景、人物生平等都要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感受。所以,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要适时地拓展延伸以升华学生的认识。比如《朱德的扁担》一文的教学,在课时最后设计:1958年,已是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关于朱德同志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开个故事会。”以“十三陵水库劳动”故事结尾,可以加深学生对朱德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认识,还能引发学生搜集故事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接受革命教育的熏陶。

2.诗歌体的情韵感染

诗歌文本的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学习《七律·长征》一诗,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先让学生大致了解背景,把诗歌读准读通,指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在理解了诗意、把握了整首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读、师生对读等方式进一步激发情感,渲染气氛,读出诗歌的磅礴气势。教师也可以采用教师引读、学生跟读的方式抒发情感,通过语言的渲染,把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眼前出现一幅幅画面,从而读出面对困难时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豪迈气势。如指导学生在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等诗句的前半部分与 “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后半部分的语气处理上,读出情感的变化,形成对 “高大与细小、暖与寒”的鲜明对比。在朗读中体现出,虽然江河险峻、山峦巍峨,但红军战士却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乐观向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加强角色体验,让学生想象红军战士可能遇到的困难,再来进行充满激情的朗读。

这首诗独特的时代背景与时代意义,决定了在学习时不能只就诗论诗,应该去领会其背后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感受伟人情怀。因此,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伟人毛泽东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教师还可以拓展朗诵习近平总书记的《军民情·七律》:“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小梅正吐黄金蕊,老榕先掬碧玉心。君驭南风冬亦暖,我临东海情同深。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3]”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领袖对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无限的热爱。

3.议论文的理性思辨

《为人民服务》是六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教师要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厘清内部逻辑关系,感受议论文体的理性思辨。因为议论文还不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所以教师教学时对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可点到为止,不必过多介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些内容,再让学生思考这些内容与课题之间的关系,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从而梳理课文行文的思路,了解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课文遣词用语的准确严谨,感悟其中蕴含的思辨精神。

(三)依托任务群,开展实践活动

在当代小学生眼里,中国革命岁月是一段遥远的历史,革命人物的丰功伟绩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我们的教学想让革命历史故事“活”起来,让革命人物有“温度”,教师就要让学生的学习“动”。新课标构建了学习任务群体系,教师可以依托任务群,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增加学生对革命传统的体验同时,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在深度阅读中提升思维能力,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品味。

表4 学习任务群与革命人物题材课文教学

1.共读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体现的是政治、道德、理想、情操等方面的优秀革命传统和美好人生品质,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会让孩子产生共鸣,形成榜样的力量,英雄人物的勇敢、坚强、机智、爱国等正向的性格也会成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可以依托发展型、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分年级、分阶段为学生拓展红色经典,由篇章阅读向整本书阅读过渡,循序渐进提高学生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比如,《闪闪的红星》《革命烈士诗抄》《可爱的中国》《红岩》《红星照耀中国》等红色经典,教师可以在教学后适时为学生补充。

2.举行红色活动

1)举行故事会

讲故事、听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教科书编者在课后思考练习题的设计方面,注意挖掘革命文化教育的元素,通过探究等类型的习题,加深学生对革命人物的认知。例如,教材在《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后思考练习题中,安排了“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的阅读实践活动。《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历史上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保家卫国的故事。教师应当充分把握编者的意图,组织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编成故事,同时给予学生故事讲述方法的指导,以革命人物故事会的形式,帮助学生将感人的故事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收集、加工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使他们了解了革命人物事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召开朗诵会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收集红色革命诗文作品,召开革命诗文朗诵会。比如,可以朗诵毛主席的《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叶挺的《囚歌》、陈毅的《梅岭三章》、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诗文。教师运用红色革命诗文增强艺术感染力,帮助学生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情感,提高学生对红色诗文的鉴赏、感悟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浸润学生的心灵。

3)举行演讲赛

学生的演讲能力是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展现形式之一。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阶段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不仅是提升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他们语文综合素养形成的“助推器”。比如,在学习了六年级下册人文主题为“理想和信念”的一组课文后,开展以“学习革命英雄事迹,筑牢理想信念之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用满腔热情倾诉对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争做有理想、有信念、忠于祖国和人民的新时代好少年。

3.举办主题展

以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编选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五篇课文。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崇高伟大的胸怀。在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用主题展的形式重温革命岁月。

借助革命影视,重现革命岁月。教师可以引入《金沙江畔》《飞夺泸定桥》两部电影,选取重点片段跟学生一起观看,引导学生体会《七律·长征》中所描写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历经的艰难险阻;选取五位勇士跳崖的影视片段,引导感受《狼牙山五壮士》中壮士们英勇顽强、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可以重温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激动自豪的壮观场面;观看影片《邱少云》,重现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帮助学生牢记使命担当。

借助革命歌曲,重温革命岁月。教师可以借助与《七律·长征》相关的歌曲《十送红军》,再现当年苏区人民送别红军的感人场景,感受革命战士与人民的血肉之情;通过齐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狼牙山五壮士》中革命英雄抵御外侮、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重温歌曲《解放区的天》,感受解放区人民群众欢庆胜利的热烈气氛,帮助学生体会《灯光》一课中革命战士的崇高理想和追求。

借助手抄报,重忆革命岁月。从时间线索看,本单元五篇课文正好对应着红军长征、全面抗战、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五个历史时期,以“重温革命岁月,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举行手抄报展。学生通过厘清革命历史发展脉络、收集革命人物事迹,不仅可以学习党史知识,还可以受到革命文化教育。

每个时代的革命影视剧、革命历史歌曲都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增进学生的阅读理解感受,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4.追寻革命足迹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特定节日、假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英雄纪念馆,请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讲述革命英雄故事,开展“寻红色记忆”“我是小红军”“红色宣讲员”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多感官参与、多维度体验,让学生追寻革命人物的足迹,体悟革命人物的情怀。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可以逐渐深化为心中信念,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4]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创新性设计实践活动时,要紧扣教科书主题系列,在广泛收集革命人物故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人物故事蕴含的革命文化精神,探索教学路径,突出语文意韵,增强学生情趣,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自觉把革命人物坚强的意志品格、忠贞的爱国情怀根植心中。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